告別盲目投資:掌握指數化投資 10 大原則,穩健累積財富!市值(指數)型基金 vs. 主動式基金,清流君影片觀後感(補充數據佐證)

前言

在變幻莫測的投資市場中,許多投資人往往追逐熱門股、聽信明牌,最終卻可能落得賠錢收場。我也曾經感到困惑,究竟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讓我更輕鬆、更有效地參與市場,並獲得合理的報酬呢?

後來我發現這個答案就是:指數化投資

指數化投資(市值型基金)的核心理念是獲取市場的平均報酬。或許你會覺得「平均」聽起來不夠吸引人,但事實上,在投資的世界裡,平均往往就是卓越。

讓我們看看歷史數據。台灣的 0050 自 2003 年成立以來,含息報酬率高達 956.57%,年化報酬率約 11.8%。(資料來源:理柏資訊,截至2024/12/31,元大投信整理。元大台灣 50 (0050) 各期間含息報酬率:近三月7.91%、近六月5.87%、近一年48.17%、近兩年90.65%、近三年49.13%、成立以來 956.57%)

美國全市場指數 VTI,如果在 2001 年成立時投入 10 萬美元,至今已成長至超過 50 萬美元,年化報酬也超過 8%。即使經歷了多次市場震盪,如金融海嘯、貿易戰、疫情和升息等事件,指數化投資依然展現了其韌性與潛力。

這正是因為承擔市場風險,市場最終會給予我們獎勵。然而,要成功執行指數化投資,絕非只是隨意購買 ETF 就能達成,其中有十大原則需要我們嚴格遵守,否則盲目存ETF最終可能賠錢。

本篇文章十大原則內容來源於我很喜歡的 YouTuber「清流君」,在他分享的內容基礎上,我加上了更多數據和相關文章內容節錄去輔助說明。


免責聲明
本網站及其內容僅供一般資訊參考之用,所有文章、觀點及評論均屬個人觀點分享,不構成任何形式之投資建議、證券推介或買賣建議,亦不代表任何金融機構或公司立場。本網站所提供的資訊僅限於個人觀點、資料彙整及歷史數據之探討,並無針對個別證券進行價值分析或推介。依據《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及相關法規,本網站不提供個別證券買賣建議,亦不從事證券投資顧問業務。投資涉及風險,所有投資決策應由讀者自行判斷,並建議在必要時諮詢具備合法資格之專業投資顧問或金融機構。本文中的數據和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並無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或時效性。作者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提供的資訊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負責。


市值型基金(指數化投資) vs. 主動式基金 vs. 個人選股

在開始提到市值型基金、指數化投資前,我想要先分享市值型基金和主動式基金,甚至自己個人主動選股的差異。

市值型基金(Market-Cap Weighted Funds)的特點是以公司市值的大小為基準來選擇和加權投資標的,這是一種被動式投資策略的常見範例,特別是在指數型基金(Index Funds)中。

市值型基金與被動式投資

市值型基金大多數都是被動式投資,特別是那些指數型基金。這些基金通常以市場指數(如 S&P 500 指數、台灣加權指數等)為基準,跟隨指數的構成與權重進行投資。被動型基金的管理者不會進行選股,而是直接複製市場指數的成分股,因此其目標是與市場表現相符。

例如:

  1. 台灣 0050 指數基金:這是一個典型的市值型、被動式基金,跟蹤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前 50 大市值公司。
  2. 標準普爾 500 指數基金(S&P 500 Index Fund):這些基金追蹤美國市值最大的 500 家公司,基於市值加權。
  3. 納斯達克 100 指數基金(NASDAQ-100 Index Fund):投資於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中市值最大的 100 家公司。

這些基金的目標是反映市場的整體表現,並且由於無需主動選擇個別股票或市場時機,因此管理費用較低。

主動式基金

與市值型被動式基金相對的是主動式基金。主動式基金的基金經理會根據自己的研究和市場分析進行選股,並試圖超越市場的回報。這類基金的運作成本較高,因為需要基金經理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選股,因此也有較高的費用結構。

主動式基金的例子包括:

  1. 富達基金(Fidelity Fund):富達的主動型基金會由基金經理根據對市場的預測和公司基本面的研究選擇股票。
  2. 貝萊德美國股票基金(BlackRock U.S. Equity Fund):這些基金由經理人主動選擇股票,試圖超越大盤指數的回報。

市值型基金 vs. 主動式基金

  • 市值型基金(通常是指數型基金)是典型的被動式投資策略,因為它們追蹤市場指數,不進行選股。
  • 主動式基金則由基金經理根據市場分析和個別股票研究選擇投資標的,目標是超越市場回報。

個人主動選股

當談到個人主動選股時,這類投資方式與主動式基金的運作方式相似,但有一些不同之處。個人投資者透過自己的研究與市場分析選擇具潛力的股票,目的是超越市場的回報。這樣的做法通常被視為主動式投資的一種。

個人主動選股的特點

  1. 個人分析與選擇:個人投資者通常會基於自己的投資策略、基本面分析(如財報、行業前景等)或技術面分析(如股價走勢、圖表等)來選擇股票。他們會依照自己的判斷進行投資,並且常常集中於自己熟悉的領域或行業。
  2. 長期與短期:個人投資者有時會選擇長期持有具成長潛力的股票,也有可能進行短期操作,根據市場波動進行快速交易,目的是抓住價格波動帶來的利潤。
  3. 風險與回報:由於個人投資者無法像基金經理那樣進行全面的研究和資源配置,他們的選股表現可能會有很大波動。相對的,選對了股票可能帶來超額回報,但選錯了則可能會造成損失。
  4. 情緒與行為偏誤:個人投資者容易受到情緒影響,比如過度自信、過度交易等行為,這些行為會影響其投資決策,進而影響回報。

個人選股的挑戰

  • 資訊不對稱:雖然現今科技使得資訊的獲取變得更加容易,但個人投資者通常無法像機構投資者那樣擁有更為詳細和專業的研究資源。
  • 時間與精力的投入:選股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各公司的基本面、技術面、行業趨勢等,並且要及時跟蹤市場動態。
  • 情緒管理:個人投資者常常受到市場波動影響,情緒上的波動可能會導致錯誤的決策。

我自己個人的想法是:「當我每天甚至每週只能花不到 3 小時的時間研究股票,要贏過這些主動式基金的專業投資人,他們每天花 8 小時以上用各種行業資訊、專業資源和研究支持去研究股票,我自己會認為他們在選股時會比個人投資者更有優勢。」

但我也不是鼓吹大家去選擇專業投資人去投資主動式基金,本篇文章看到最後會發現我自己的結論反而是擁抱指數化投資(市值型基金),我發現當我對一個投資底層邏輯很了解,在遇到大風大浪時,我也能更好持續同一個策略!

「信心來自於徹底的了解」

指數化投資的十大原則

低成本:複利的驚人力量與費用的無情侵蝕

費用是投資報酬的無聲殺手。假設市場每年提供 6% 的報酬,一開始投入 10 萬美元,25 年後將成長至 43 萬美元。然而,如果每年多付出 2% 的成本,同樣的投資在 25 年後卻只剩下 26 萬美元。這看似微小的 2% 成本差異,長期下來竟等於一次 40% 的大跌,直接蒸發了 17 萬美元的本金。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夏普 (William F. Sharpe) 也表明:「主動式管理共同基金的經理人研究趨勢、研究公司,並根據對市場的解釋進行投資。有些會獲得良好回報,有些甚至更好,而有些則會遠低於整個市場的表現。總體而言,他們的基金平均回報率將與市場相同。

因此,在考慮主動式基金和市值型(被動式)基金費用之前,主動與被動投資人的平均報酬必然相等,但在考慮費用之後,主動投資人的報酬必定輸給被動投資人。被動投資透過極低的成本即可獲取市場報酬,自然能勝過大多數付出更高成本的主動投資人。

延伸閱讀:Nobel Laureate Sharpe: There Are No Shortcuts in Investing

原文節錄:”Managers of actively-managed mutual funds study trends, research firms, and invest based on their reading of the market. Some will have good returns, some even better, and some will fall far below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arket at large. Overall their funds will average out to the same return as the market, he said.”

只承擔有報酬補償的市場風險:分散個股風險

每一檔股票都存在兩種風險:市場風險個股風險。市場風險是影響整個股市的系統性風險,如金融海嘯。個股風險則是個別公司獨有的風險,可能因單一事件而導致股價劇烈波動,甚至抵銷市場報酬。為了賺取市場報酬,我們必須將個股風險完全抵銷

實現這一點非常簡單,只要投資於許多股價不完全正相關的公司,即可有效分散個股風險,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例如,購買市值型 ETF,除了單一市場的市值型 ETF 如 0050 外,甚至還有全球分散的市值型 ETF,可投資全球近一萬家公司,將個股風險降至趨近於零,此時我們承擔的就只剩下能帶來報酬的市場風險。(這時候當然也只能帶來市場平均報酬)

不選股:擊敗市場的挑戰與股市報酬的驚人結構

大多數散戶都熱衷於研究個股,認為透過深入分析公司基本面能控制風險。然而,這往往是一種錯覺。真正能控制風險的是投資組合的建構,與個人是否研究個股無關。更重要的是,大多數選股策略很難持續擊敗市場平均報酬,因為股市的整體報酬是由極少數(約 1%)表現最出色的公司所帶來的

一項針對全球股市的研究發現,超過六成的公司是讓投資人賠錢的,絕大多數個股的報酬甚至不如現金和定存。這並非八二法則,而是更為極端的 99/01 法則。主動選股有高達 60% 的機率會賠錢,只有極少數機會大賺,且一旦錯過那關鍵的 1% 公司,報酬也會落後指數。

除非像巴菲特那樣的選股奇才,否則承擔過高的個股風險是極不明智的。指數基金之父約翰·伯格曾說:「不要在草堆裡找一根針,而是要把整個草堆買下來」。透過買下全市場,我們不會錯過任何一檔飆股,同時風險更低,績效也不會被多數平庸的公司拖垮。

投資標竿指數:衡量市場表現的基準

標竿指數是用來衡量整體市場表現的指數,其最大特性是市值加權,並緊密追蹤市場。例如,要了解台股表現,我們會看台股大盤加權報酬指數;要了解美國大型股表現,我們會看 S&P 500 指數CRSP 整體市場指數

與標竿指數相反的是策略指數,如高股息、低波動或 ESG 指數。這些指數並非旨在獲取市場報酬,而是追求特定的選股策略報酬。在台灣,許多散戶並非投資「標竿指數」,而是偏好高股息等可能落後市場平均的「策略指數」。

不擇時:預測市場的徒勞與投資人的行為陷阱

試圖預測市場進出時機是徒勞無功的。研究顯示,幾乎所有股票交易策略都會產生比市場低的報酬,其中根據技術分析或財經新聞進行交易的策略表現最差。市場的未來走勢往往超出過去的經驗,我們很難用「看後照鏡開車」的方式預測未來。研究也發現,美國基金的整體年化報酬高於投資人實際獲得的報酬,中間的差距正是因為投資人想要預測市場、追高殺低所致。投資人的擇時能力普遍存在明顯的缺陷,過度自信地認為自己能買低賣高,最終往往適得其反。

買入並長期持有:時間是複利的朋友

長期的市場報酬指的是沒有躲過任何下跌,也沒有錯過任何上漲,長期不間斷持有的成果

VTI 自成立以來提供了年化 8% 的報酬,要完整獲得這個報酬,必須保持紀律,忍受多次幅度不一的下跌。雖然短期股市波動劇烈,但拉長持有時間能大幅降低虧損的機率,並壓縮波動幅度。

在過去任何一個長期持有的 10 年期間,幾乎沒有虧損的可能。想要賺到市場報酬,靠的是時間的累積,而不是挑時機進出市場。研究顯示,錯過股市少數幾天的最大漲幅,將會大幅降低總報酬,甚至可能導致虧損。許多看似能買低賣高的進出策略,實測後往往會因保留過多現金或等待時間過長而錯過重要的多頭行情,最終總報酬遠低於長期持有.

延伸閱讀:The Importance of Time, and Other Lessons I’ve Learned at Morningstar

在上述文章中有一段落我非常認同:”The stock market is seen as a risky investment if you look at it for the short term. Data have shown proof that long-term returns have outsized short-term fluctuations and have triumphed over the risk of missing the one best month on an annual return by betting in and out. In practice, trying to call the trough and the peak of the market prices is distinctly tricky. The strategy involves a great deal of knowledge and luck.”

資金重壓,有閒錢就投入:關注總資產的複利成長

我們應該關注的是總報酬,也就是整體帳戶總資產的複利成長,而非單筆少數資金的飆漲。用小部分資金押注單一股票即使獲得高報酬,對整體投資組合的影響也有限,甚至可能跑輸市場。指數化投資強調 all in,先鋒集團的研究指出,長期而言,單筆投入勝過分批進場的機率較高。無論股市處於高點或低點,長期投入的影響差異不大。因此,如果有閒錢想要長期投入,單筆投入往往是更優的選擇。

回顧歷史,股市總是在創新高,關鍵在於及早參與並堅持下去。

延伸閱讀:推薦 Vanguard 先鋒領航集團(美國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旗下 VTI、VOO、BND 為知名投資標的)發布的此文章 – Lump-sum investing versus cost averaging: Which is better?

原文節錄:A recent Vanguard research paper, Cost averaging: Invest now or temporarily hold your cash? explores these and other questions, including an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of cost averaging (CA) and lump-sum investing (LS) across markets, historical periods, and simulated return scenarios.

“We find that LS tends to outperform CA, highlighting how a cash allocation reflects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lost risk premium,” said Megan Finlay, an investment strategist in Vanguard’s Enterprise Advice group, who coauthored the paper with Josef Zorn, a U.K.-based wealth planning research strategist in the group. “But for some risk-averse investors, a CA approach may be more suitable, because it reduces the risk of drawdown or even abandoning their investment plan altogether because they fear large losses.”

全球分散投資,不單押特定市場:分散風險,提升報酬

不同市場之間常常存在均值回歸的情況。過度集中投資於單一市場(例如只投資美股或台股)是危險的,就像 2000 年後投資 S&P 500 指數在十年內是虧損的,但當時新興市場表現卻非常好。全球分散投資可以在增加報酬的同時降低風險。即使現今各股市的聯動性很高,全球分散投資對於規避單一國家長期表現不佳造成的永久性傷害仍然非常有效。

日經平均指數

補充:指數化投資目前經過廣泛驗證的只有美國市場 (S&P500),不是所有國家大盤型都可以。比如說,日本從 1990 年創新高後,經歷快 30 幾年直到 2024 年才過前高。因此,全球分散投資、不單押特定市場非常重要!

資產配置與再平衡:掌握投資報酬的關鍵

先鋒集團的研究指出,隨著時間變化,選股和擇時對總報酬率的影響不到 9%,而資產配置的影響高達 91%。沒有人能真正控制選股和擇時的結果,但資產配置是唯一可以被我們控制,並能顯著影響投資報酬和風險的因素。透過合理的資產配置,我們可以獲得更小的波動、更短的套牢期間、更高的風險調整後報酬和更小的下跌幅度。

此外,還要定期進行再平衡,將投資組合的比例調整回原先設定的比例,以控制風險。再平衡的另一個好處是,有機會從那些試圖預測市場並隨意調整資產配置的人身上賺取額外報酬。靜態的固定資產配置和再平衡是指數化投資與盲目存ETF或存股的本質區別。

堅持不懈:克服情緒的挑戰,擁抱長期的成功

指數化投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我們的情緒往往會戰勝理智。奉行指數化投資需要堅定的信念,相信市場在長時間內會照顧好我們,即使短期可能表現不佳。這種堅持的力量來自於對指數化投資的徹底了解,明白它是解決複雜投資問題最有效的方法。

一旦對指數化投資做出承諾,這將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將不再想回到主動投資的操作方式。面對市場挑戰和誘惑時,切記不要猶豫,堅持到底。

同時,指數化投資最好採用股債搭配,股:債比例要選擇 80:20 還是 60:40 日後我會再分享相關心得。

雖然股債搭配會使總報酬降低,但波動也會降低。且股債具有反向性,可以幫助在市場崩盤時更好堅持下去。

結論:擁抱指數化投資,邁向穩健的財務未來

指數化投資並非追求一夜致富的捷徑,而是一種透過長期持有、分散風險、降低成本的方式,穩健地獲取市場報酬的投資策略。理解並遵守這十大原則,能幫助我們擺脫盲目投資的陷阱,克服人性弱點,最終在投資的道路上取得長期的成功。現在就開始學習、信任並執行指數化投資,讓您的投資和財務表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好。

被動式投資與主動式投資的回報差異,正如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所指出:主動式基金的表現總體來說會與市場表現相當,並且在考慮管理費用後,主動管理基金通常無法超越被動基金。主要原因如下:

  • 成本差異:主動管理基金通常有較高的管理費用、交易費用等,而被動基金則由於不進行頻繁的交易和選股,成本相對較低。
  • 長期表現:在長期的投資過程中,大多數主動基金無法持續超越市場,且因為高費用的影響,很多時候其最終回報會低於被動型基金。
  • 市場效率:根據有效市場假說(EMH),大部分市場資訊已經反映在股價中,因此,試圖通過選股或市場時機來超越市場的做法往往是無效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