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 申請美碩|如何通過積極度脫穎而出?讓前輩都願意幫忙! ft. Phil (Podcast 精華)

本文是 Podcast 逐字稿精簡版!歡迎點擊連結 👉🏻 收聽完整內容

喜歡的話,記得到各大平台給我的 Podcast 五星好評呦 🌟(逐字稿整理不容易 🥹)!


本集節目由「OfferLand」贊助播出,OfferLand 是一個「專為留學生和職場新鮮人打造的論壇」,除了論壇以外,我們還提供 留學申請落點查詢系統、促進資訊對稱,一起共創專業的留學&職涯平台!

嗨!歡迎收聽「Jason 學長的職涯資料夾」,我是主持人 Jason。我長期分享職涯與留學相關內容。在這裡,大家不僅能「打開」資料夾、探索故事,也可以跟我一起「編輯」資料夾,豐富經歷、獲得見解、學習新知識!

🎤 本集來賓:Phil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phil_thephilface/
LinkedIn|https://www.linkedin.com/in/cywang-phil/


本集重點:

📂 大學四年做的最好跟最壞的決定
📂 去美國留學可以怎樣加速自己的職涯
📂 什麼時候決定要留學
📂 申請時間軸
📂 DIY 申請,用到哪些資源
📂 推薦信、CV
📂 「找出自己跟學校的 connection」比單純吹捧學校還重要,怎麼做到


Jason: 今天非常開心可以邀請到 Phil 來跟我們分享他申請美國醫學工程碩士,還有他自己的一些大學經歷,做研究的經歷,還有他等等課外的經歷。那我們就先讓他自我介紹一下好了。

Phil: Hello,Jason 學長的聽眾大家好,我是 Phil。那我目前就是,我申請美國的碩班,然後我是讀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畢業,我是去年 2023 年六月畢業的。然後目前,嗯,現在還在等 offer,但是已經有拿到兩間,分別是 Duke 的 Masters of Engineering,然後跟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的也是 Masters,然後也是在生醫工程相關領域。

Jason: 那非常謝謝 Phil 可以接受我們的訪談,因為其實我跟 Phil 第一次認識應該是在 2022 年的年尾嗎?就是可能有一個 Skyline 的活動。對,對,那時候對 Phil 印象還蠻深刻的,感覺是個有為青年。

Phil: 我記得那時候是因為我去當校園大使,然後我們有必須得自己去主動主辦活動,然後邀請 Jason 來跟我們做分享,有一個 workshop。所以那時候我就在好像是剛開始有一個 workshop,就看到 Jason 的粉專跟頻道,所以我就算是主動去詢問說可不可以幫我們做一個留學相關的主題。

Jason: 對,那時候就認識了,那時候其實也才剛開始經營,所以我那時候還蠻榮幸的。好,那我們就快速進入到 Part 1 好了,就是我們先聊聊看大學經驗,然後還有 Phil 身為一個人,他自己感覺自己的特質或是自己覺得自己的優勢在哪。那我們在開始前通常會問來賓,

三個形容詞,形容自己

Phil: 我覺得我自己會給我三個形容詞,分別是 Resilient,然後 Passionate,跟 Bold。

Resilient

那 Resilient 的話,我覺得這是我可能大學這幾年加上可能過高中這幾年慢慢培養出來的韌性吧,因為不管是在大學的實驗室的過程當中,或是修課的過程當中,還有申請整個過程,其實都是一個很漫長的,不管是學習過程還是自我探索、自我發掘,然後還要把一個文章或是一個學科都做到最好的這件事情,應該會需要蠻多的韌性。所以這過程當中當然遇到很多 Ups and Downs,所以我自己慢慢培養成這個,就是培養出這種比較有韌性的我吧,這可能是算是可以總結我大學這幾年的過程。

Passionate

那 Passionate 的話,我覺得我自己是一個蠻有熱情的人,就是我對我自己喜歡的事情,對我自己熱衷的不管是活動還是跟人與人的互動,像是去參加校園大使或是現在來錄這個 Podcast 跟大家分享。我覺得如果是我自己很喜歡的事情,或是我希望能夠讓身邊人得到幫助的事情,我就會做得非常的有熱情這樣。或許讀醫學工程可能也有一部分是這樣吧,因為我覺得如果單純是…這可能跟後面的主題可能有稍微掛鉤,但反正就是我自己覺得本身用這種工程技術去幫助到可能醫學臨床的問題這件事情,好像是真的能夠對有病痛的人或是有身體不舒服的人有一個很實質的 Benefit,我就覺得是一件算是讓我比較有成就感的事情吧,可以這麼說。

Bold

那 Bold 的話,我覺得我自己算是在大學這幾年過後有變得比較勇敢很多很多。因為可能之前受國高中那種比較嚴格的教育,我那時候是讀私立學校,所以可能就比較少可以,可能比較拘謹的那種個性被培養比較多。所以後來大學的時候,其實有慢慢就是自己去主動去找教授,或是自己去 reach out 很多人,然後讓他們看到說,看到我或是我有什麼問題會主動去講,就不會因為我自己太擔心太多或是太焦慮,我自己做不好或什麼的,就讓自己停下自己的腳步。

我覺得這件事情在我申請的過程中也是這個特質,在我申請的過程中好像起到蠻大的作用。因為如果有很多事情我沒有勇敢的去就是去舉手(這個舉手是不是真的舉手)就是一個 reach out 的部分,就是去 reach out 的話,我可能有很多機會或是會少認識很多人,少得到非常非常多資源。

Jason: 那我自己看下來,我覺得你蠻大的優勢就是在舉手這一塊嗎,就是很願意去 reach out 很多機會,然後認識很多人,然後也獲得到很多幫助。就等於說其實在大學的這個環境裡面,機會跟幫助都其實觸手可得,只是你有沒有要舉手而已。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蠻大的一個優勢跟特點。因為大學裡面就是,你可以去邀請去一個 coffee chat,可能老師或者是學長或是任何能夠對你的不一定是學業,也可能是課外的事情,或是比較人生方面的事情,任何幫助。

Phil: 我覺得這種跟別人聊聊,或是跟有經驗的人聊聊,這個可能會對我自己的幫助蠻大的。就算是有克服自己的那個一開始那個不敢。

醫學工程:一兩句話介紹這個學科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我可以用我們系上這樣講到的,招生的時候用到最廣義的說法就是,用工程的技術去解決醫學臨床的問題。就是只要跟這個有相關,就是我們在做的事情。所以其實範圍蠻廣的,它包含的面向蠻多的。

大學規劃:加入實驗室&課外活動

Jason: 我看到你的 CV 裡在大學時期有做很多研究,對,甚至有做很多課外活動,那種社團組織等等。那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就決定要開始加入實驗室做這些研究?

Phil: 我自己本身是我在大二上學期的九月我就已經進實驗室了,所以算是其實是比系上的人可能早蠻多。因為我們系上規定一定要進實驗室,但是都是在你只要在大三的時候修一學期還兩學期,我有點忘記,就是必修只有一點點,它也不限制你說一定要修滿幾年,就是規定一年吧的樣子。

所以我自己在大二的時候就有跟幾個同學,已經自己去找老師。那時候就想說,雖然說進來醫學工程,讀醫學工程是蠻,我自己覺得蠻不錯的決定啦,就是因為有碰到跟人相關,跟醫學相關的部分,也有碰到一些可能是二類組工程的部分。所以我自己好像覺得這個科系算是適合我,但是對於未來還是算蠻迷茫,就還不知道有什麼東西可以做。那這可能是 reach out 的第一個小小的 step 吧。

因為那時候就因為很困擾說,未來到底可以做什麼,或者是有什麼領域我可以選擇,那我就可能主動去跟教授有約一個,就是有約一個實驗室參訪類似的行程,是教授來跟我們介紹,最主要是這樣。

課外活動的部分,我本來就做蠻多的,因為我自己本身就喜歡打球,所以我也有加球隊啊,有一開始有打校隊,但後面因為我自己還是比較喜歡打棒球。然後從小到大一直都沒有棒球可以打,就是我們學校的部分可能就是稍微私校比較升學導向之類的,所以可能比較不會有太多社團時間。

那我所以我高中時候可能就變打排球,那一開始進陽明的時候,我是陽明交大北部的那個陽明,北投校區的陽明,所以一開始進去沒有棒球隊,那我就一開始就順著我高中的,也不是專業就是有在打的球,可能就是打排球校隊。打了一下下大概才打幾個禮拜吧,我就想說我還是很想打棒球,然後就去打參加牙醫系的系壘壘球隊,然後打了一年吧。然後我就覺得還是不太一樣,大科跟小科還是有差,那個速度就是投球,差最多就是投球的部分,我還是喜歡那種小科,然後有投球的那種感覺。

所以最後在大二的時候,剛好很幸運有一些學弟,還有就是很有熱情的學弟,然後找到很多失散在各處的學長,很喜歡打球的人,然後就那時候就開始創棒球隊,算是創始的副隊長副社長。是整個學校的棒球隊嗎?整個學校的嗎?整個學校的整個學校,不包含交大。不包含交大,因為就是兩邊後來才合併。那你們有什麼場地可以打嗎?我們其實場地受限蠻多的,這部分其實也還蠻希望如果有機會的話,也可以到外面打,因為我們一直都是在山頂的草地,操場中間的草地去練球,可能比較多可以接到外面的場地,可能就是要花錢就是去,因為開燈晚上練球要開燈,所以基本上燈光費其實開銷蠻大的。

最近這個感覺不知道會不會有點離題,但是因為最近我有跟學弟他們有聯絡,然後他們有算是有找到一個專屬,可以給我們用的,在社子島的一個紅土球場,那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 progress,但是我們還是必須得負擔就是開燈的費用,因為我們基本上只有晚上可以練球,那邊就一定要開燈才有辦法,所以這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是就是我們目前就還是先以這個形式。不然有球隊的話,那種訓練差別真的是蠻大的。

大學四年,你覺得做得最好跟最壞的決定分別是?

Jason: 那我們再回到,因為最近學生好像也剛放榜,就想問問看,因為你也畢業了一年,快一年了,那就想說問你看看,比如說這大學四年,你自己覺得做得最好跟最壞的決定分別是什麼?

Phil: 我自己覺得,應該說我自己覺得沒有所謂最壞的決定。我想說先從最壞的決定開始講,就是我覺得,就是我之前一直蠻相信一句話,就是像是 Life is the sum of all your choices,就是我覺得如果少了任何一個選擇,或是少了任何一個任何一步,任何一個我遇到的問題,我可能都不會變得像我這樣子。所以就有些像是看似在當下很糟或是不好的決定,可能最後都就是學到的東西,反而會是幫助自己很大的。那回過頭來看的話,它不一定是就是很糟的部分,或者是一開始看起來很沒有相關的東西,你回頭看有可能有辦法就是 Connect the dots,就有辦法。就覺得好像有遇過蠻多這種情況的。那好的決定的話就是,我覺得可能是,可能跟前面提到漸漸變得勇於 reach out 有關吧,就是因為我願意去跟實驗室老師聊或者是跟申請有經驗的人去 Connect。

那這樣的話,一開始當然是在主動跟不主動之間,就不敢主動之間,有很多的擔心,但是還好我後來就有決定說要主動去請教他們。那這個決定,這些決定,當然不會只有一個。所以這些決定就是最終導向很多還不錯的 result,就是不管是認識很多人也好,或者是得到很多在我不管是課業上還是實驗室,或者是申請過程當中,有很多的一些很小的算是一些很小的自己的進步吧,就是都有從跟他們聊天的過程中,或是自己 reach out 的過程中去獲得。對,這可能就是我覺得最好的決定。

美國留學可以怎麼加速你的職涯發展?

Jason: 那想問一下你目前的職涯規劃大概是什麼?因為你後來決定去美國留學了嗎?那你肯定會覺得因為是美國留學這件事情對你未來的計畫有所幫助。所以你覺得這個決定,就去美國留學這個決定,大概可以怎麼樣的去加速你的職涯發展?

Phil: 我覺得基本上我的目標啦,是因為要想要去美國的企業工作,我不是想要走學術路線。所以我的 Masters program 可能就是一個敲門磚嗎?就是不管是對個人的履歷來講,或者是以獲得身份這個部分,這些步驟來說都是一個,我覺得算蠻重要的一步。那如果說加速的話,那當然是,我覺得如果我去那邊讀完,然後我可能在在學期間有很努力的去,不管是找實習、做 project,或是可能去 reach out 一些公司或什麼,那這樣我說不定就有機會可以早一點找到工作。這可能是我自己目前的想像這樣。

大學時,什麼時候決定不想走學術界、想進產業界?

我自己覺得是慢慢形成的,因為畢竟我在實驗室也待了,我想一下,從大二開始,大概三年多,到今年一月底。然後我除了原本的實驗室以外,我有暑假的時候,還有去中研院的實驗室做實習,然後還有去新竹的國家實驗研究院,也是有點學術啦,相關的單位做,也是算見習實習那種。

那我自己,我也不敢說是哪一個時間點,或是哪個當下開始,我就算是漸漸的轉變,也不是說轉變,就是意識到說自己可能是適合走比較應用方面的部分。可能可以講幾個故事,我在 Wet Lab 做實驗的時候,我發現我當天早上八點時候去中研院,然後看到我的老師,他就可以,我記得那一天啦,就是那天是我最印象深刻的。他從八點左右就進他的那個暗房,看他螢光,就是用螢光細胞還是什麼的,然後一直看到我要,我做完實驗,然後算是一點點加班完,要走了六點多了,他都還沒出來,他連中午出來吃飯都沒有。

然後,因為我知道我那個老師是對研究,他是做 Neuron 的研究,就是做 Oligodendrocyte 的研究。我知道他是一個對細胞、對那種研究非常有熱忱,他可以耗一整天在那上面的人。所以,他一進去一整天,我其實沒有到很意外。但是我自己呢,可能相對之下,興趣上或許對研究可能就比較沒有那麼的有辦法承受。我可能看個一個小時,我就會想要出去走走啊,或是很累,這樣。

那可能還有另一部分,為什麼研究轉實務這方面,還有另一個部分是我自己。因為我們實驗室是做老鼠相關研究的,雖然說理性上很理性去想,老鼠實驗做完後面可能整體試驗,最後真的可以有一個 product 可以幫助到人。但是我自己還是覺得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理性上來講確實或許可以聯想到那麼遠,但是做的時候會覺得還是會覺得沒有那麼踏實。我可能在如果真的能夠做出一個 product 去幫助,不管是各種疾病的人,那在那個過程中我自己覺得我會比較有成就感。

這是最大的差別,就是成就感來源的部分!我可能會沒有辦法在做研究的過程中,因為我當然也知道說做研究一定是一個很漫長,然後有很多可能失敗或者是所堆積出來的,這我完全不否認。因為做研究的人其實都很偉大,我自己覺得,因為我自己可能不是那個個性,或是可能沒有辦法就是還做專業一個研究的主題,譬如說讀一個 PhD 然後我那個主題,我就要做五年,我覺得我可能會受不了。

所以我自己的想法就是,我也沒有去覺得說做研究不好,但是我覺得只是適合不適合的問題。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太一樣。那為什麼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會慢慢覺得說自己為什麼想走學術,或是為什麼想走產業,那最後我發現,我答案可能是比較偏向產業的部分。

後來想進產業界後,有想在大學時找一些實習嗎?

我其實曾經有想過,因為這部分可能就可以提到說大學,對於可能台灣的大學啦,對於我們提供學生那種產業的概念,或是一個企業是怎麼運作,或是你在裡面當一個工程師或是什麼樣的一天,這種資訊好像沒有那麼多。頂多就是我之前有當系學會,就是跟學術部相關的一個職位,然後就去邀請學長姐來分享。

有些是畢業,然後可能去公司工作的學長姐,或者是有舉辦企業參訪相關的東西,可能才比較有機會接觸到。但是大部分學校給學生的環境不是讀書就是實驗室。基本上學校也都會 promote 自己的博班、碩班,說做研究這條路很好,他們才比較收到人嘛,這個就是很現實的。

那這樣就更讓自己減少那種有辦法去,在學校的環境,沒有辦法去接觸到業界的人士或是業界相關資訊的機會。那我就自己,那時候當然第一個想法就是去找實習。我覺得醫學工程這個領域在台灣的實習的部分比較尷尬的是,因為我們的範圍很廣嘛,我們有,我們剛有說是用工程技術解決醫學臨床問題。

所以工程技術面,幾乎每一個二類學科都可以包含到,像什麼電子電機,這個又是一部分,然後物理化學力學,這幾個可能又是另一個部分。然後化學我剛講過,化學跟材料那些可能又是另一個部分,那可以做的東西很廣,但好像沒有一個專門給醫學工程學生開的實習缺,基本上是沒有。

我,至少我那時候啦,我忘記是大二還大三,在網路上做 research 的時候,就覺得說真的幾乎是零。因為他們開的缺不外乎是,可能 software engineer 的實習生的缺,叫我們去寫軟體的,或是叫我們去做雜事的那樣很多行政職,那這可能優先不考慮。那可能就還是以化學系為主,或是以資工系或是電機系為主的人去報名的居多。雖然是在做醫材的公司,他們的項目啦,可能還是會比較多是這種,或者是甚至最多,當然就是法規嘛。

法規可能是我們,算是我們比較專屬於我們的專業。但是,我那時候也沒有到很想要一直做法規,所以我就,應該說我實習的部分我也沒有想要一直做法規,所以我就沒有去投任何一個那種企業的實習。

因為我自己在找的時候,我覺得我剛剛可能有講的,可能職缺的用詞或是那個沒有很精確,但是大概我自己的對實習的印象大概是這樣,可能用詞沒有很精確。但是國外的話,我自己那時候有往美國那邊去找,他們大部分是有很多,我那時候甚至一度想說,要不然就去一下,如果真的有申請的話,但是後來沒有。因為他基本上都要求要 on site 或者是 hybrid,因為那時候可能有疫情,所以但還是偶爾要進辦公室。

然後他們那邊的,我覺得他們那邊職缺開蠻多,單純就是可能 medical device 的 intern,就是很直接是這種。那台灣可能就是什麼,我有點忘記,他 job description 很明確就寫說,你是要做軟體或是你是要做很工程類的東西,可能也不一定會碰到 medical affair 的任何相關,所以就差別蠻大的。而且美國那邊的那種 intern 的機會,很多很多時候都是他要求你在當地是正在讀 bachelor 或者是正在讀 master 的學生。他的要求裡面有一些是這樣。所以我那時候後來還是沒投,但是有先稍微做一點點功課,了解大部分公司在要的是什麼樣的人,不管是台灣這邊還是美國那邊。

醫學工程像商學院的企管?學得很廣、要找到專精領域!

Jason: 我一直都覺得醫學工程有點像是商學院的企管嗎,是不是有點學得很廣,然後可能要找到自己的專精領域之類的。

Phil: 對,我覺得有一點點像,因為就是很廣嘛,那如果你自己沒有去收斂,你想要走比如說我剛剛講可能那三大類的哪一組的話,或許自己會變得很迷茫,然後就會不知道要做什麼。

但是當然最終還是技術面,就是工程技術面可能也佔蠻大一部分的,因為畢竟我們是用技術去解決問題,所以要把技術變得很好。所以我覺得最後還是工程技術部分偏多。但是如果說要找實習的話,我自己覺得在台灣那種有跟醫學臨床掛鉤的實習,大部分都跟研究單位綁得很緊,或是臨床研究綁得很緊。

Jason: 那因為你剛有提到你已經在台灣找實習的時候,就研究過美國市場所需要的人選。

Phil: 一點點,對。等於說那時候就有一點萌芽,想要去美國留學嗎?算是吧,因為那時候其實就已經有想了。我大概是大二那年的暑假吧,就是在加入實驗室一年之後決定,就做出這個決定。因為最主要還是因為我在實驗室做的事情,大部分基本上在台灣只有學術界有在做,那如果是可能美國歐洲那邊到目前為止都還是新創階段的公司。所以基本上如果我要去企業的話,還是會以美國那邊為主。

這是我目前可能最大的一個原因,當然還有可能其他,那邊的生活或是什麼,可能有一點點嚮往去那邊讀書,這件事情這可能是小原因。但是大概是在大二那年的暑假開始堅定,可能大一大二就是有在想,但是就還不確定,但是大二那一年。所以我就很明確跟老師說,那時候老師有問我說你有沒有對自己未來有沒有想法,因為他當然會,他想要招他的碩士學生,這可能是另一面的講法。我的講法可能是他會想要了解學生未來的規劃,在未來規劃上盡可能去幫助他。

因為我覺得他在至少在我實驗室的過程中,我跟他講完之後,他沒有,他真的沒有很 push 我說一定要留下來念碩班或怎麼樣。他其實很願意把學生送出去,如果說我們自己本身就很有想法的話,他會可能幫我們安排很多,不管是負責計畫的機會或是做實驗的、學實驗的東西,或者是任何的 connection,他可能都會盡他所能去幫助我們。

Jason: 我覺得這一點也是蠻好的。等於說你把你的目標跟別人分享後,其實大家也會更了解說要怎麼幫助你。

Phil: 這是把自己的明確的目標先講出來,那算是我那時候,我那時候好像看到一個文章,就是自己先,忘記是誰的文章還是誰的影片,然後就是自己決定好東西寫出來之後,可能可以跟身邊比較親近的人稍微做分享,讓他們知道你這個想法、或是知道你有什麼目標。

那在你做的過程當中,不會因為只有自己知道,那自己如果有一點點惰性想放掉的時候,那個阻力可能就會比較大一點,因為有旁邊人都知道的話。所以那時候我就跟我身邊蠻多的朋友在聊這件事情,那剛好有一些也是有這個想法的,那時候他們也在猶疑,所以我們就算是有一個小小的 group,在可能在很多分享,就分享看到相關的資訊就丟上去,然後有時候會聊天這樣。

留學申請時間軸:大二升大三就決定出國

Jason: 而且你對於自己留學申請的決定的時間其實算蠻早的,比如說大二升大三,對,那你整個申請的時間軸大概會長什麼樣子?

Phil: 我當然會卡到兵役的問題,但我那時候沒有去做暑假二階段兩個月的兵役,因為我暑假基本上都在實驗室做事情,所以也沒有那個時間去做。

而且我想說,當然一開始我是在大三的,通常啦,如果一般人要先接出國的話,大三的那一年就會先申請,然後大四個那一年就出去,這樣。大三的那一年,然後大四上的時候九到十二月是寫文件,大三下是先做那種 Research 跟考檢定那些的東西。但是我自己的話原本,我有在想要不要 rush,我自己先出去,那時候就有先準備,可能大三下大四上的時候,我就有先做一點 Research。

但是那時候因為我自己覺得,我那時候準備的東西其實沒有很充分,然後曾經有想要衝一下,但是衝到一半發現不行,而且我的履歷好像沒有很漂亮,我的那些東西都還沒有花很多時間去寫,所以我就先暫停暫緩。我那時候最後就只有在那一年的十一月去考了一次托福,就這樣。我至少我有把,因為檢定可以兩年嘛,所以我就把東西考完。

所以,那時候做很多事情,但是發現我不應該這麼衝動的去投出去,因為我發現我好像還沒準備好。加上我如果先準備好,那一年先投出去的話,可能我後面有很多,我後面有一些計畫收尾,就是可能是隔年三月收尾,三月到五月收尾,然後還有很多,我都還沒有做的事情。我連 CV 那些其實都是在九月、十月都還沒開始寫的狀況,因為那時候在準備托福。

所以那時候我就覺得自己想要提早開始這件事情,好像很沒有那麼 realistic,所以我就停下來。可是我覺得我那一段時間可能還是有給自己蠻多的,因為有看有聽,所以就有很多輸入,算是有打一個小小的底啦。但因為我覺得我自己的 timeline 可能跟一般人不太一樣,後來就決定說,因為我要去那邊工作,我不想要兵役再卡到,可能我的職業幾個月要回來,所以就從那我這樣第一年煞車,先不要去申請也是好事。

役男留學申請時程

Jason: 但因為你下週就要去當兵了嘛。這樣的時間其實算蠻晚、而且蠻緊的,因為等於說你三月開始當,當四個月,其實也快開學了,你會不會覺得 maybe 有機會趕不上,或是為什麼當初會變成那麼晚才入伍?

Phil: 算是,其實是有一些個人的因素啦,但是原本是想說,如果可以的話,當然是一月申請完,馬上進去是最理想的狀態。但是就是有些家裡跟個人的因素,所以就沒有去。但是我那時候是有先去做,因為我當然也有聽過很多太晚才去當,然後就卡到開學日。其實如果你有留學的那種意願,或是怎麼樣,可能可以稍微打去每個區,或是每個鄉鎮市的公所,去跟他問一下,就是兵役科去跟他問一下。

我那時候就是這樣,就是請他給我建議,我到底是要先申請提早入伍,還是延後入伍什麼的。他那時候給我建議是提早入伍,因為有時候甚至在我們當年,大學畢業的人去排隊,沒有申請提早入伍,正常先入伍,有時候曾經都有排到三四月才進去入軍。我忘記是教官還是誰跟我講,然後我就想說,那這樣我如果什麼的,我如果再申請延後不就完蛋。

那我就聽他的話,我就申請提早入伍,那我就跟他講說,那這樣的話,如果我真的有協調日期的部分,他會提早寄簡訊給你,然後如果你那時候,這個可能,我不知道這個行為是不是,每個地方都可以,但是我有稍微去跟那邊人去協調,就是說可不可以幫我安排在什麼什麼時候,因為我不想在我申請的過程中就要突然被抓進去,然後剛好可能有缺或怎麼樣,又不一定,因為很多人在遞補,所以他就把我那個原本的位置,就是找相補上去。所以後來才安排到,就是在下禮拜去這樣子。

留學申請時,申請了八間美國碩士

Jason: 你在申請學校的時候,因為你申請蠻多間的。

Phil: 我申請了八間,其實不算多,我覺得算 average 而已,醫學工程來說算 average,那如果是以 EE 來說算少。

Jason: 為什麼以 EE 來說算少?

Phil: 因為 EE 或 CS 很競爭,在美國那邊,然後因為我有朋友也是申請 EE 的,他有跟我分享,就是他看一堆人的,就是上了之後,在那種 Grad Cafe 分享的履歷,他就覺得說,那些都是些牛鬼蛇神,就是超級強的大神,一堆 paper,然後一堆 first author,然後 GPA 什麼 4.3 之類的,那種他覺得看完之後完蛋,要打不過了。

那當然就是多投這樣,所以因為太競爭了,所以他基本上我那個同學,我記得他丟了十幾間吧,我記得十幾二十的樣子。二十間?應該沒有到二十,但是十五間應該有,這個應該算正常。

留學申請「選校」考量

Jason: 在 EE 裡面或是 CS,那因為你在選學校要投遞申請的時候,有很多因素要考量嗎?當然最大的可能是學費,還有可能時長、地理位置,或是你喜不喜歡那間學校的文化,可能還有一些就業率的問題。那你當初在做這些學校研究的時候,你會比如說從哪些地方獲得這些資訊,或是你自己判斷哪一個東西是你覺得最重要的?

Phil: 我先講最重要的好了,因為我自己目標是想要去那邊的業界工作,所以我判斷最重要的可能是我做的東西那邊有沒有類似,我想做的東西那邊有沒有類似的 program 有提供類似的,或者是說,因為我當然之後可能會想要在那邊,就有些學校他有提供一些其他的選修課,可能是跟 management 相關,可能是跟 business 相關,這個我有特別稍微去看有哪些學校有。如果有的話,我可能會稍微 favor 那個學校一點,然後像 Duke 就有啦,就是稍微提一下。

但是我自己最重視的可能是跟 program 跟自己的契合度,就是這個部分當然在動機上面也是,我覺得蠻重要的。那另一部分是我覺得有想做的東西,那應該說有不想做的領域,然後也有稍微一點點收斂到想做的東西。我也不敢說是百分之百啦,但是就是有一個那種方向跟稍微的目標。所以我就像 UC 系列我就沒有,我都沒有丟是因為他們的 master 就我看了一輪都沒有,幾乎都沒有我要做的東西。所以可能都在 PhD 或者是可能 postdoc 才有做到,所以我就都沒有丟 UC。

然後接下來再選的話,可能就是,但很現實的去企業工作的話一定會看排名,就是第一個 first impression 一定是你的學校的那個 title,這個也是我在選學校的時候考慮的原因。那還有地理位置我覺得就,我沒有放到很前面考慮啦,但是有一件事情我蠻重視就是安全,就是我如果去到一個隨時就是有可能走在路上都要被擔心被就是被ㄅㄧㄤㄅㄧㄤ的地方,那我就會有點害怕,這個我對安全好像蠻重視的。

展現你與學校的契合度 Fit & Why School

Jason: 因為剛剛有提到你跟學校的契合度,那這幾個點你自己是怎麼做那個連接?就怎麼發覺說學校哪些東西,除了課程以外:為什麼是你,或是為什麼一定要特定是這間學校的 program 才對你有幫助。

Phil: 剛才問到一個去哪裡找,我大部分都是在學校申請完,學校的網站上去爬,我是幾乎把每一個可以點的連結都去點了一遍。

有一些學校他會把那種 curriculum 或是什麼過程,過去可能好幾年前兩三年的課程表,塞在一個很隱秘的位置,然後他可能也沒有更新,所以他們也沒有放在其他地方。所以我幾乎所有可以點的地方都點過,然後有些就有一點點概念,因為有些學校寫得很認真,但有些學校寫得就是很籠統,然後他把他自己的課程內容都藏得我根本找不到也是有的。

課程內容

Phil: 那第一個當然是課程內容,就是我覺得為什麼要判斷自己跟學校有沒有契合,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先對自己有一點初步的看法,也不一定說你要百分之百或是百分之兩百三百的熱情就已經決定在這裡。我覺得大部分人可能不一定都有辦法找到,我自己就沒有。所以我覺得我只是找一個我自己興趣的傾向,或是我不排斥的東西,我可能願意去當成職業的東西去做,因為我可能我在猜我或許也不一定找得到一個真的工作,是我可能百分之兩千萬會想要永遠做下去,那種有可能沒有辦法。

所以就是在這個選擇上面了解自己,了解自己這個過程,我覺得應該是最重要。就是自己的那種喜歡什麼,或是傾向是什麼,可能我自己會先對自己有這部分的了解,才會慢慢地去了解之後,才知道哪些需要跟自己契合。

像我剛剛提到的,我想要做比較實務的,比較不想要再做動物實驗,想做人的,這樣我可能就會找相關在做人或是 clinical trial 做比較多的學校,或是跟企業有很密切合作。有些合作他們會發新聞稿,有些會發在 career center 裡面,他們會講說他們有一個 list 是跟哪些學校合作,然後就去看有沒有我那個領域很強的公司。或者是還有什麼呢,大概就是這幾個部分,那當然還有課程,還有我這個領域有哪些我覺得必要學習的東西,那如果他有在課程裡面詳細地 list 出來的話,我覺得是一個蠻大的加分。

地理位置

Jason: 那我還想問就是你剛才說,地理位置這件事情,可能對你的考量優先序列,他的 priority 是特別高嗎?

Phil: 因為醫學工程,他們這個領域的公司,沒有一個特定的產業聚集地。我自己覺得因為我其他東西排下來,就是我好像可以選擇地理位置的機會就不多了。雖然有一些,我原本的地理位置的意思是可能他的氣候,或是他冷不冷,他會不會下雪,他會不會下雨之類的。我有些還是丟五大湖附近的學校也是就是,那時候我就想說沒關係,我就可能去那邊撐個兩年,然後我找工作的時候再往我自己想去的地方多投一點。

才會就是,那時候是這樣想的,因為還沒有,那時候還沒有地方可以去,所以就地理位置方面就先不會篩選到太多。

Jason: 那比如說,你們這個產業在美國有什麼特別興盛嗎?或是特別聚集的一個地點?

Phil: 我覺得地點真的不一定,因為以我了解,基本上我做的產業,它現在的企業的狀況基本上都是 start-up,目前全部的公司都是 start-up,然後所以他們可能就在自己原本、原先的地方,或是可能有些 maybe 矽谷去發展,那好像聚集地的話,我其實真的不敢說。但是像有一些大公司,它也有做這個部門的,負責這個部門,但是就大公司的話,相對很多地方都有分公司,所以好像也不一定就是那邊聚集。以我的了解,可能就是我不一定很了解,所以有些可能在那邊生活的朋友。

DIY 留學申請資源利用

Jason: 那我們再聊聊申請這一塊好了,因為你是 DIY 申請嗎?

Phil: 對,我全部都是自己來,幾乎我都用的資源基本上都是免費資源。

Jason: 那我就想聊聊看,有什麼樣的免費資源是你當初有利用到的?

Project Tyra / OfferLand 饅頭計畫 / Jason 學長

Phil: 我覺得,那當然是 Jason 學長的資源。除了 Jason 學長以外,我特別想要提的是 Project Tyra,就是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我自己是覺得說,因為 Project Tyra 它的運作過程就是,它會找很多在美國當地,不管是已經讀博班,或是當研究員,或是在企業工作的大佬們,他們主動願意來輔導台灣的學生去美國念,不管是碩班博班,然後做一個媒合的計畫,有 Mentor 跟 Mentee 這樣。

有點像就是 Jason 學長的 OfferLand 饅頭計畫 (Free Mentorship Program)。這個部分幫助很大的原因是,我配到一個 Mentor 的話,我就可以跟他約時間,可能如果說我們要一個禮拜或兩個禮拜一次,然後我有什麼問題,一開始選校也可以問,或者是寫 CV 要怎麼改 CV,要怎麼改 SOP,要怎麼,就是很多次的 Proofread 也都是請他幫我做的。所以他其實真的給我蠻多,不管是申請上的建議,我有時候在猶豫,我到底要不要申請這一間,或是到底要不要勇敢一點去投某一間學校,然後他也是跟我聊了一段時間,就說不投白不投之類的,你去衝一下說不定是有機會。他會真的很認真幫你分析說,你的履歷,你的做了哪些項目,有沒有幫助,然後夠不夠豐富,寫的內容,哪一段哪一段是需要調整。

這個部分我自己覺得是一個蠻大的,我想推薦 Project Tyra,可能要早一點報名,因為我有點忘記是幾月報名,好像四五月吧,然後好像六七月是,就是配對的時間,然後從配對到之後,你就可以,也不是說每天去煩你的 Mentor,就是他可以固定提早跟他約時間,然後面談,不是面談,就是 Online 的談。

美國在台協會 Education USA / Fulbright 基金會

然後第二個,我覺得可以去利用的資源是美國在台協會的資源,原本是 AIT 他可能前幾年都有辦一些 Workshop,或是什麼 CV 的工作坊,SOP 工作坊。但 2023 年開始,他們有做一個全新的嘗試,是 Education USA,他們也是好像是什麼國務院吧,直接資助的一個組織,然後算是直接隸屬 AIT,我印象中是這樣。然後他們就有提供那種免費的諮詢時間、諮詢時段,不管你是在哪一個申請的階段,很早期的,譬如說你還沒選校,你還不知道自己要不要考什麼托福、GRE、GMAT 都還沒有考的時候,你就可以去諮詢。然後甚至到中間,你開始選學校的時候,然後你準備要寫 CV,準備要寫 SOP 的時候,你都可以去問他,他們會怎麼建議你怎麼寫。後期要 Proofread 的時候,去請他們幫你看文件,給一些建議要怎麼改,這個後期是我利用的最多的部分,因為我前面自己都已經有先,大概有先想好,自己有概念。

那最後一個請他們給我建議的部分是,我其實得到蠻多的建議,就是修改我的 CV,因為我有時候自己寫,自己埋頭苦幹,在一直寫的時候就會發現,好像有一些東西從別人的角度看,他可能很容易的就看出,他覺得這樣寫比較好。所以我就最後就覺得說,應該要找多一點人幫我去 Proofread。而且他們給的東西,給的建議其實很專業,因為他們可能是留學顧問,就是直接隸屬於 Education USA 或是 AIT 相關的人,或是 Fulbright 基金會,他們其實也是有合作的,所以其實這個部分他們就是專業。那剛好又是免費的資源,但其實不好預約,所以要可能要提早一個月去預約會比較好一點。

Jason: 我發現最近好像留學申請的免費資源越來越多,以前是英國申請比較多會有很多免費,因為代辦可以賺到學校的佣金。但現在等於說美國政府自己跳下來提供很多,

Phil: 對,政府直接跳。

Jason: 我記得上次好像看到有,比如說除了顧問以外,可能也可以預約得到一些美國當地的學長。有有有,他們可能是在 AIT 打工一陣子,然後也是同樣的網站,有些預約就預約得到那種 Native 的 Americans。那這個合作或是你給他們批改的模式是說,你要跟他約 one on one 的 Zoom call 嗎?還是說等於說你把文件丟給他,然後他再丟給你 comments?

Phil: 我剛剛那個諮詢是每個階段都可以的諮詢是 one on one 的 Zoom call,也不一定是 Zoom call,他可能可以用其他方式什麼,他甚至會用 Line 打給你也是有可能。你想聊什麼都可以,然後如果你要給他看文件的話,他可能會提早一天跟你說,拜託把文件先傳給他看,或是 email 給他。

那後續就是你跟諮詢師講的怎麼樣,就是那段時間講的怎麼樣,看你要不要再預約下一次,或是你要不要再寄東西給他看。如果他願意,就是你在那個半個小時有 impress 他,讓他願意幫你繼續做事的話,花自己的錢幫你再改的話,也是有可能。就是看自己怎麼去運作,但是基本上因為那個時間其實不好預約,所以可能要提早,然後都是 one on one 的 Zoom call 這樣。

Jason: 那我覺得這樣的資源的利用就會省下很多錢,因為好像美國代辦,比如說你申請 8 間,可能就要到 10 萬以上。

Phil: 我知道蠻貴,但是我沒有去,因為我一開始就決定說我不要用代辦。我覺得我自己算是,我不知道這樣講會不會得罪誰,但是我自己算是比較 anti 代辦,因為我自己覺得我自己應該是最了解自己的,我自己可以寫,知道我自己的故事是什麼。

因為有些事情寫 SOP 的時候你要 show 不要 tell。我在寫的時候,有一些小故事我會突然靈光一閃想到,這樣我覺得才是最順暢的一種寫法。不然如果說代辦幫忙寫,他們可能也不知道我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情,他們可能會稍微寫得比較公版一點,可能跟大部分人都比較相像,也沒有辦法從一堆 applicants 裡面跳出來。我自己是這麼想的,希望不要得罪到做代辦的人。

Jason: 沒關係,我覺得這個品牌已經得罪蠻多的。因為你上次好像提到一個學校,他們自己也有類似免費資源嗎?好像是 UMich?

Phil: 對,我剛剛那個 EducationUSA 想要講一個東西,他們除了 one on one session 以外,他們有很多 workshop,不管是線上線下的也都是免費報名。有些有限人數,所以可能可以去關注一下他們的不管是粉專,應該是網站。他有一個網站,他都是可能邀請到有一些是企業的人,有一些是美國那邊直接 admission committee 裡面的人去分享,比如說留學申請要點,或者是他們怎麼去看 CV 這件事情。

我記得他有一場甚至連托福 GRE GMAT 的台灣的代表,好像是考試負責的代表都已經請來幫忙跟大家講解,連準備留學考試都可以。他們涵蓋的東西蠻廣的,所以可以去看一下那種免費的 workshop,它主題是什麼。然後甚至有些很專精,比如說理工科申請要訣,我記得有一個 title 好像就是這樣,就是可以去,他們幾乎每個禮拜都辦。我那時候忘記幾月了,去年的可能五六七月吧,每個禮拜都辦 online 的,中午午餐的時候都辦這種 session,所以我覺得就還不錯,可以去挖一點寶。

Jason: 這讓我突然想到我最近還忘了看到代辦這種活動都還要收費。我最近看到一個辦一個什麼叫留學文件編修營嗎?就這樣一天的 section 然後收了一千八左右吧。

學校自行提供諮詢、學生組織發起之諮詢服務

Phil: 再提到那個 UMich,這是我自己在找學校的時候看到,就是學校有很明確寫在他們官網上面,他們我在申請 UMich 的時候,他有一個,因為我是申請 BM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他有一個 BME GAAP 的 program 好像是 Graduate Admission Assistance Program。

然後他是學生自治的組織去發起的活動,他就配對說有想申請 UMich BME 的人,他可以幫你,他一開始的 TA 可能是那種有想要念 PhD 的人,那我那時候就還在猶豫,所以我就有先填說我有可能會想念 PhD 也有可能會想申請 Masters。然後最後有上這樣,他就有幫我配對到一個跟我完全一模一樣領域,然後已經博班好像練兩三年的人,他就給我蠻多的,不管是當然修改 Proofread,他給我超級多的建議,因為他就是正在裡面的專業人士。

而且他是好像是美國人吧,我忘記了,印度裔的美國人,然後他就給的建議是快很準的那種,然後量很大這樣。後來還有跟他聊到申請文件以外的東西,是產業的前景,因為他是跟我做一模一樣的產業的,那同一個領域的話,他就有跟我推薦說,他先跟我講他自己對產業的想法,他自己的目標,他想要當最尖端最尖端的 Scientist 或是最尖端的 R&D 的 Engineer,所以他必須要念得很高,然後有很多研究的那種發表,或者是一定要 PhD 的,所以甚至要 Post-doc 的經驗他才有辦法做到。

所以他目標就來這邊,所以他就選擇念 PhD 然後要越念越高。那我自己就有在想,我自己是不是有這個想法,或者我到底有沒有想到擠到最尖端。我又開始在想這件事情,因為我自己可能也不一定對在美國的工作有什麼樣的職位,或是有什麼樣的職缺,或是有什麼樣的工作內容有那麼多了解。這是我那時候在那之前還很不了解的地方。我覺得我自己如果要的話,我可能不一定會想要到很尖端,因為我不想念 PhD,我沒有很想要去,就是一定要,沒有說一定要走到最 Top 的 Engineer 的職位。

所以後面的話,我還有問他說,那我要去哪裡才有辦法看到一些 Job Description 或是一些我在工作內容上會遇到的可能問題或是遇到的項目之類的,他就有推薦我去做,推薦我一些網站,可以直接查到我那個領域所需要的 Job Description,或者是有哪些公司在招。他還可以分學術界跟產業界,那那個東西對我有蠻大的幫助,就是我之後在準備,我甚至之後在準備面試或者準備寫文件在寫到我未來目標的時候,我就更明確的說我想要做哪一種哪一種的工程師,可能就不只是 R&D,大多數人提到 R&D,我可能就做有其他的職稱或什麼的去把它寫出來,或是內容上會比較多概念。

對,甚至把你想要進的公司 Target Company 這種都寫出來。Target Company 是我自己有在研究領域,我其實有看很多做我這個領域的公司,因為我說都是新創,所以我有看他們很多不管是新聞稿還是 paper,他們發了一些臨床研究什麼的,我看蠻多,然後也大概知道他們 location 在哪裡,或是哪一些公司有什麼特色。所以我在申請有一些像 Pittsburgh 我在申請的時候,他們就是跟有一家公司有合作,然後好像前幾年吧,有做一個 human trial,好像是叫什麼 command trial,在他們的校園裡面跟他合作。

所以這一點就讓我跟學校的 connection 很緊密,就是我已經很希望,覺得這家公司的技術很厲害,然後我關注很長一段時間,他剛好又跟我想申請的學校有連結,那這部分就可以顯現給那個學校說,我其實是有研究,是事先有做好我的功課,然後這些學校合作的對象,或者是我自己想要的目標也好,都是可能學校端可以幫助我的一個部分,或是學校端很有經驗的部分。

職缺資訊查詢

Jason: 那你剛有提到網站嘛,就是可能可以看一些工作職缺等等網站,你還記得有哪些嗎?

Phil: 我這一開始還沒有人跟我講的時候,我就是可能上 LinkedIn 或是 Indeed 去找關鍵字搜尋我們的,不管是 intern 還是 job description 相關的東西。然後,好像都還沒有講我的領域是什麼領域,我是做 neural technology 的,所以有一個那個 UMICH 的 PhD 學長推薦我的是一個叫 neurotechx 的網站,它裡面就有 list 很多現在正在徵職缺的公司,或者是徵 intern 的也有,或者是 postdoc 或是學術相關的職位的也是有。

所以這種資訊真的是要去做 connection 才會知道,不然我永遠可能都不知道

履歷撰寫

Jason: 對,要跟業界聊一聊,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 insights。對。好的,那我們再回到申請文件好了,比如說 CV 這一塊,你當初是怎麼樣做準備,因為我發現你 CV 還蠻長的、寫到三頁。我不熟悉理工科系的要求或是行業標準、傳統,那你就是三頁這個內容的篇幅,會不會覺得太長?

Phil: 嗯,我自己其實我是聽我 mentor 給我的建議,因為我自己把我所有東西 list 上去的時候是超過三頁,然後把一些可能像是課外活動我就寫得比較少了一點,三完之後大概整理到兩頁,但是兩頁之中我覺得,他跟我說,覺得像我放了很多 term project,他就覺得這個東西其實也還蠻能展現你做過什麼事情。他跟我說啦,他就是都放上去也沒關係,因為除非有些學校硬性困難,規定說只能兩頁,或是硬性,像我忘記有哪一間學校,我申請其中一間,他有在 description 上面直接寫說超過兩頁的話,第二頁以後都被咖掉,他寫到這麼明確。

那我就弄成一個兩頁的版本給他,對,除了那一間以外其他都放三頁。因為我的 mentor 建議我說,你就是這些東西都是你做的,而且他覺得都是跟領域有相關的東西,或者是跟我 extracurricular 也有放一點,但篇幅沒有到很大。他覺得你有做就放,而且說兩頁長嗎,或是說三頁長嗎,也不一定。說不定那個 admission committee 的人會覺得一頁就已經看得很煩了,他就第二頁他也不會煩,那這樣兩頁三頁好像也差不多。

感覺就不用想那麼多,就是你只要把時間順序寫得夠好,就是有排順序,加上你自己那種,哪一個要放在前面的那種,這種 priority 要做好之後,其實三頁也沒關係

履歷 Section 區塊順序編排

Jason: 因為我這樣三頁看下來其實是,雖然它蠻長的,可能我猜字數也超過一千多字,但是我一眼看下來覺得它很乾淨,也可以馬上抓到重點,大概了解你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剛有聊到 section 上編排的 priority 嗎,那我也很好奇的是,因為你當然是先放 education,再放 research,後面還有 publication 寫作、出版論文。那我比較好奇的點是你 publication 後的 section 先挑了 term project(學術專案),然後再寫 skills,再寫獎項這一塊,那會不會覺得說獎項可以比如說往前移,還是 skills 應該放最後之類的,就當初是怎麼決定?

Phil: 我一開始其實 honors 是放前面,honors and awards 是放前面,因為我原本想說獎項好像一看就知道你有得獎什麼的,但其實這其實是 mentor 給我的建議,因為他跟我說這些東西其實是跟你的專業有直接相關。雖然說你可能會覺得說只是課堂上面做了一個小小的 term project 或是 final project,但是他其實就是你已經花很多時間去做,然後你這樣寫下來,其實如果說別人看到,他會覺得說你其實有碰過很多不同,這領域裡面比較不同深淺或是不同廣度的東西,可能會比單純你去參加一個比賽,而且那個比賽,我去參加的比賽有幾個啦,但可能在敘述上,因為我在每一個 term project 底下我都有敘述說我那個 project 的內容做了什麼,或是分析了什麼,所以他其實比較具體的表現出我真的有做事情。

那個 awards 裡面就講說我得到了獎就這樣,或者是他比較,我覺得他比較難寫到太多細節啦。相比於因為我可能就是提出一個企劃書去比賽然後就有得獎,那可能那裡面做的事情其實跟我實驗室做的事情很像,因為我有些東西是實驗室的教授拿我們正在做的 project 可能去外面參賽可以得到一些建議,或是一些 feedback 什麼的,然後還有一些像是 fellowship 就是之前有大專程計畫的東西,那我可能在前面的 research section 我就有寫過了,所以這個部分相對我就覺得這樣想下來,他可能真的是一個比較次要的重點,所以我就把它放在最後就把它放在後面。

海外求職準備

Jason: 那剛有聊到你的短期職涯規劃是到美國工作嗎?然後你的 program 申請的大部分都是一到兩年的項目,那比如說你目前在,等一下就要去當兵四個月了嘛,那你比如說這段時間,出國前你有什麼樣的計畫去準備應對這個海外求職的難關?

Phil: 如果說要應對海外求職的難關,其實我也還不敢說我太多想法,因為我自己也沒去過美國,所以我對那邊的生態,那些都只是流於網路上的文章或是影片或是自己去做 research 的了解,都是有自己的印象。那要說真的有什麼很大的想法嗎,也不一定啦,就是雖然說跟很多人聊過,但是有時候有些事情還是自己到當地的時候,對當地不同的機會到你手上的時候,可能就會很不一樣吧。我到時候可能會花,也會花蠻多時間在去跟當地人做 connection,或是當地的教授或同學學長之類去聊一聊。

但是因為剛剛還有說 Gap year 是怎麼計畫的,因為我覺得也不算啦,因為我六月畢業之後申請,弄到後來也都十二月一月了,然後二月就過年。所以好像中間的空檔也不多,因為我在畢業之後我馬上就在原本實驗室繼續當全職的研究助理,就是全職的同時做申請的事情。所以好像其實閒時間也沒有到非常多,所以那時候的計畫就是 Gap year 研究助理,然後四個月的兵役,然後剩下一兩個月可能就是等簽證時間,然後去可能那邊的房子什麼那些雜事去處理處理,就差不多一年就不見了。

畢業後在學校實驗室擔任 Full-time 研究助理

Jason: 了解,那像這種在實驗室當 Full-time 的研究助理,這種是有薪水的嗎?

Phil: Full-time 有,而且我是直接跟學校有合約有簽。那等於說你學生的身份沒了之後,教授也願意繼續收你在那個實驗室做工作?對對對。那你也跟他談好說我大概什麼時候要走?對那時候最一開始就有談好,因為他那時候大二問我要出去嗎,他就慢慢在跟我說你出去可能要幹嘛幹嘛幹嘛。

然後他說可以提供這個機會的時候,我想說那剛好我中間這個有個一年,然後也可以把我自己剩下的實驗或是 project 都 wrap up 一下,然後可能寫得比較完整也有,可能就變成有一個正式的工作經驗的那種感覺,算成才八個月。那這樣似乎我的履歷上可能也會比較豐富一點,這可能是我其中一些考量。那我是跟教授談好,其實他可能一開始有 offer 這個選擇給我,那我跟他說喔好,那因為我畢竟也要申請學校,所以我不可能,我還要當兵,所以我不可能待滿一年,那我就跟他說我大概待多久多久我就要去,他也很就是很慷慨的跟我說好就是我們就到那時候。

Takeaway

對自己的了解

我自己覺得看你自己要不要,就是第一個是對自己有沒有了解,你對為什麼要出國這件事情有沒有很深的,也不是說執著,就是很深思熟慮過後覺得這條路是你很願意去付出時間跟心力去走的,因為這條路一走下去就時間跟金錢都會花費非常大,所以其實並沒有想像中,應該說並沒有辦法走到半路突然說,應該說突然放棄,或是突然撤退的成本很大,所以這可能就是要提早先想好部分。

Be Bold

那第二個可能就是,我覺得也是就是 be bold,就是要勇敢一點去,不管是因為免費資源其實很多。一開始其實也不知道,我原本想說我自己要自己寫的原因就是,因為我最了解自己,那我要怎麼去寫呢?那時候我還一頭霧水,所以我就自己也是自己上網找,跟身邊的就是小小的 group 的那種朋友去聊,他們也分享一些,我分享一些我看到的東西,最後就是慢慢生成很多我可以利用的資源,也都是我們自己上網去找到,所以就是可能可以真的要花時間,我覺得這是第二個,可能是花時間跟勇敢去 reach out,就是可能不一定。

就是如果說像一般寄 cold email 那種不一定有人寄,可能會回你,但是如果是 reach out 學校老師、reach out 學長或是 reach out 其他有在做相關內容的人的話,相關經驗的人,其實我覺得是蠻有機會的,因為可以運用的東西,可以運用的資源蠻多的。

Jason: 好的,那我們今天就非常謝謝 Phil 到 Jason 學長的資料夾,分享了很多大學生的規劃,甚至是留學申請,還有自己通過 reach out 然後可以避免走很多彎路吧。我覺得那這件事情真的是,不管在留學申請到後面的求職啊,職涯探索等等,通過 coffee chat 真的是可以很容易快速獲得不同的 insights。

Phil: 對啊像我剛剛在開錄之前,其實我還在跟我的那個 Project Tyra 的 mentor 傳訊息,就跟他講說我就是什麼時候要決定,或是什麼時候要上,他問我說還有沒有哪些學校有上之類的,就還又在跟他傳訊息這樣。對,所以我覺得 mentor 這件事情真的是幫助很大啦。

Jason: 那我們之後 OfferLand 也計畫推出相關的 program,這種機會或者是學校老師如果真的有找到一些很用心的,很會花時間去在學生身上,跟他分享經驗的人其實也都可以。好的,那我們就希望大家聽完這集之後,就可以找到自己的 mentor,然後盡量利用自己身邊的 connection,或是現在其實也有很多資源,那剛才提到 Project Tyra,還有 AIT 下面有很多資源,甚至在 Jason 學長或是 OfferLand 等等的地方,都可以獲得或是都可以 access 到很多不一樣的機會這樣。


留學&求職資源彙總

  • 💰 雅思 IELTS 報名 $500 折價券:「點我」填寫問卷即可領取
  • 🎯 OfferLand 落點分析:「點我」獲得精選留學顧問免費諮詢一次!
  • 📚 我寫的電子書:「輸入優惠碼:blog100」獲得履歷、SOP 文書、英文面試攻略專屬折扣

我架設了「OfferLand 留學申請落點查詢系統+留學&職涯論壇」,累積 5,300+ 用戶、290+ 文章、2,300+ 申請落點數據!點進來查詢落點&閱讀乾貨,探索最友善的論壇,留學生&新鮮人都在 OfferLand 上討論~

(如您正使用 IG 瀏覽本網頁,請在瀏覽器輸入網址 offerland.cc,以免無法用 Google 登入)

👉🏻 歡迎 加入 OfferLand LINE 好友,獲得個人化落點訂閱推送!


歡迎收聽我的 Podcast「Jason 學長的職涯資料夾」~在這裡,我將用輕鬆的對話收錄留學&職場上各式各樣的精彩故事,無論是正在探索的學生、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還是正在尋求職涯成長的專業人士,相信每份資料夾中的檔案都將讓你有所收穫!

隨時隨地「打開」資料夾、探索其中的故事、學習新的技能和獲得見解。無論你是想尋找職場乾貨,還是渴望聽到真實人生的故事,「Jason 學長的職涯資料夾」都將帶給你輕鬆、有趣和實用的內容。快來點開每一個檔案,與我一同探索職場的無限可能!


我的 Instagram (@jason_career) 平時會分享更多留學申請、職場資訊、英文檢定等内容。

一起為履歷加分、在人才市場脫穎而出!歡迎大家追蹤、找我聊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