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從科幻夢想家到世界富豪,Tesla 股價暴跌與品牌危機能否逆轉?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這個名字幾乎與未來科技畫上等號。從創立 PayPal 開始,到發射 SpaceX 火箭、打造電動車帝國 Tesla,再到推動腦機接口技術 Neuralink,以及仍停留在概念階段、號稱時速超過 1000 公里的超迴路列車(Hyperloop),他的每一步都像是在拍一部科幻電影。這位來自南非的企業家,不僅改變了全球科技發展的軌跡,更以其極具爭議的行事風格,成為時代最具話題性的創業家。

然而,馬斯克的故事從來不只是創新與突破的代名詞,他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存在。他既是改變世界的科技狂人,也是以個人魅力主導市場動向的企業領袖;既是致力於太空探索的人類未來主義者,也是 Twitter(現更名為 X )上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網路狂人。在他身上,科技與商業、理想與爭議、遠見與衝動,錯綜交織,塑造了一個複雜且令人著迷的形象。

Tesla 的股價過山車

2024 年美國總統大選後,馬斯克的名字不再只出現在科技新聞,而是開始頻繁登上政治版面。他支持川普 Donald Trump,並在新政府中擔任「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簡稱 DOGE )的領導人,負責削減開支與裁員。這個舉動讓他成為極具爭議的政治人物,也讓 Tesla 的股價在短短幾個月內上演了一場「過山車」行情,選後 Tesla 股價一度飆升,但隨著馬斯克積極推動政府財政削減政策,股價開始大跌,從高點 488 回檔至 263 元(截至 2025/03/30),跌幅已經將近 50 %,幾乎抹去所有選後的增長(2024/11/05 股價為 251.44 元)。

投資者對此感到不安,部分人開始質疑:馬斯克到底是科技巨頭,還是政治人物?他的決策到底是為了 Tesla ,還是為了他的個人野心?

特斯拉的品牌危機:粉絲開始「脫粉」

I BOUGHT THIS BEFORE ELON WENT CRAZY – bumper sticker from Amazon

如果說過去的 Tesla 是一個象徵創新與環保的品牌,那麼如今的 Tesla 正陷入品牌認同的危機。一直以來,Tesla 的核心支持者多來自自由派科技圈、環保主義者與進步派消費者。然而,馬斯克近年來的政治立場逐漸向保守派靠攏,並且在公開場合發表具爭議性的言論,這使得不少原本的擁躉開始轉向。

根據 Morning Consult 於 2025 年初的民調顯示,32% 的美國消費者表示「不會考慮購買 Tesla」,這一數字較 2024 年的 27% 顯著上升,相較於 2021 年的 17% 更是翻倍增長。(CNN 原文:There’s some additional anecdotal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some buyers may have been turned off by Musk’s political activism. Valdez Streaty points to polling of potential car buyers this month by Morning Consult that shows that nearly 32% of US buyers “would not consider” buying a Tesla. That’s up from 27% in a Morning Consult survey a year ago, and only 17% when it asked the question in in February 2021.)

社群媒體上,「抵制 Tesla」的聲音逐漸擴大,甚至在 2025 年 3 月 1 日,紐約舉行了一場名為「TeslaTakedown」的抗議活動(延伸閱讀:The Guardian 文章 – Global anti-Elon Musk protests planned at nearly 200 Tesla showroom locations),示威者認為馬斯克的政治立場已與 Tesla 原本的品牌價值背道而馳。

Tesla 的品牌危機,不僅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更可能進一步衝擊銷售成長。過去,Tesla 憑藉著「科技驅動的未來願景」吸引了大量死忠粉絲,如今,馬斯克的個人言行卻可能成為品牌發展的最大阻礙。

自動駕駛技術的挑戰與期待

特斯拉一直以自動駕駛技術作為未來增長的關鍵,但目前這項技術仍存在不確定性。馬斯克承諾,到 2025 年 6 月,特斯拉將在美國德州奧斯汀推出完全自動駕駛(FSD)的「機器計程車」(robotaxi),並計畫在未來推出無方向盤、無踏板的「Cybercab」。

然而,Tesla 的自動駕駛技術仍然面臨安全審查。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已對特斯拉的 FSD 功能展開多次調查,並有數起與 FSD 相關的車禍案例仍在審理中。此外,競爭對手如 Waymo(Alphabet 旗下公司)和 Uber 在無人駕駛領域的發展也不容小覷,讓 Tesla 面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

伊隆·馬斯克:從「鋼鐵人」到「爭議人物」,從天才少年到「創業鋼鐵人」,這些故事你知道嗎??

伊隆·馬斯克:現實世界的科技狂人與太空夢想家

馬斯克的成功令人驚嘆,但他的行事風格卻也充滿爭議。他以強烈的個人風格主導公司決策,時常在社群媒體上發表具爭議性的言論,影響 Tesla 及其他公司的股價。他的領導風格也飽受批評,部分員工認為他過於專制,甚至在內部推動「極限工作文化」,要求員工超長時間投入工作。

此外,他的私人生活也成為媒體焦點。從多段婚姻、與名人的戀情,到他對人工智慧的激烈立場,馬斯克始終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他是創新者,亦是爭議製造者,這種雙面性讓他成為媒體寵兒,也使他的事業充滿變數。

不凡的起點:來自南非的科技少年

馬斯克於 1971 年出生於南非,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營養學家兼模特兒。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馬斯克自幼就對科學與技術展現濃厚的興趣。他 10 歲時獲得了第一台電腦,並在 12 歲時自學程式設計,成功開發了一款名為《Blastar》的遊戲,並以 500 美元的價格賣出,這是他創業生涯的第一桶金。

然而,馬斯克的童年並不全然美好。他在學校遭受嚴重的霸凌,甚至曾因為被推下階梯而受傷需要接受手術。這些經歷雖然痛苦,卻也塑造了他堅韌不拔的個性。

放眼全球:從南非到北美的追夢之旅

17 歲時,馬斯克為了逃避南非的兵役,透過母親的加拿大國籍移居加拿大,並在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開始大學生活。兩年後,他轉學至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獲得經濟學與物理學雙學位。畢業後,他短暫進入史丹佛大學攻讀博士,但在入學僅兩天後便輟學,選擇投身科技創業,這個決定為他日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科技創業之路:從 PayPal 到 Tesla 的顛覆

馬斯克的第一個成功創業是 Zip2,一個為報紙提供線上商業目錄與地圖的服務,最終以 3 億多美元的價格賣給 Compaq。隨後,他成立了 X.com,這家公司後來演變為全球知名的支付系統 PayPal,並在 2002 年以 15 億美元賣給 eBay。

獲得巨額資金後,馬斯克沒有選擇安逸的生活,而是投身於更具挑戰性的領域——太空探索與電動車。

2004 年,他投資並加入 Tesla,將其從一家初創企業轉變為全球電動車產業的領導者。Tesla Model S、Model X、Model 3 等車款的推出,徹底顛覆了人們對電動車的刻板印象,讓電動車不再是昂貴且不實用的替代品,而成為未來主流。

星際夢想:SpaceX 的崛起

2002 年,馬斯克創立 SpaceX,目標是降低太空旅行成本,並最終實現人類殖民火星的夢想。在初期,SpaceX 經歷了數次發射失敗,甚至一度瀕臨破產。然而,在 2008 年,SpaceX 成功發射了第一枚獵鷹 1 號(Falcon 1)火箭,為公司贏得美國 NASA 的合約,確保了未來的發展資金。

此後,SpaceX 不斷創新,開發了可回收的獵鷹 9 號(Falcon 9)、星艦(Starship)等突破性技術,成為全球唯一能夠將人類送往國際太空站的私人企業。如今,馬斯克的「星際移民計畫」已不再只是夢想,而是逐步成真的藍圖。

顛覆未來:Neuralink、Boring Company 與 AI

除了 Tesla 與 SpaceX,馬斯克還投身於腦機介面(BCI)與人工智慧領域。他創立的 Neuralink 公司,致力於開發讓人類大腦與電腦直接連接的技術,期望能治療神經疾病,甚至在未來讓人類與 AI 共存。

此外,馬斯克也成立了 The Boring Company ,專注於地下交通系統,希望解決城市擁堵問題。他還參與創立了人工智慧研究機構 OpenAI ,並推出 xAI,試圖打造更安全、更符合人類利益的 AI 技術。

挑戰與爭議:馬斯克的雙面性

馬斯克的成功令人驚嘆,但他的行事風格卻也充滿爭議。他時常在 Twitter(現為 X)上發表激進言論,有時甚至影響 Tesla 與其他公司的股價。他的領導風格也被形容為苛刻、不近人情,曾有員工批評他過於專制。

此外,他的私人生活也屢屢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從多段婚姻、與名人的戀情,到他對人工智慧的激烈立場,馬斯克始終是公眾討論的焦點。

結語:改變世界的無畏探索者

無論外界如何評價馬斯克,他無疑是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創新者之一。他不僅改變了電動車市場,重新定義太空探索,更以個人品牌影響全球科技與政治版圖

然而,當企業家成為政治人物,當個人影響力凌駕於品牌價值之上,未來的 Tesla 還能否延續當初的光環?當馬斯克的政治立場與科技理想產生衝突,他究竟會選擇哪條道路?

或許,未來的歷史會給我們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無論他的下一步如何,世界仍將持續關注這位既顛覆科技,也顛覆傳統商業規則的「科技狂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