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襲美國博士|台灣畢業直接到美國當研究助理!DIY 申請,從全滅到上 Caltech 神經生物學博士!ft. 阿雲ㄉ美國生存筆記☁ (Podcast 精華)

最後更新時間: 2024 年 03 月 16 日

本文是 Podcast 逐字稿精簡版!歡迎點擊連結 👉🏻 收聽完整內容

喜歡的話,記得到各大平台給我的 Podcast 五星好評呦 🌟(逐字稿整理不容易 🥹)!


本集節目由「OfferLand」贊助播出,OfferLand 是一個「專為留學生和職場新鮮人打造的論壇」,除了論壇以外,我們還提供 留學申請落點查詢系統、促進資訊對稱,一起共創專業的留學&職涯平台!

嗨!歡迎收聽「Jason 學長的職涯資料夾」,我是主持人 Jason。我長期分享職涯與留學相關內容。在這裡,大家不僅能「打開」資料夾、探索故事,也可以跟我一起「編輯」資料夾,豐富經歷、獲得見解、學習新知識!

🎤 本集來賓:阿雲ㄉ美國生存筆記☁

Medium|https://yunnnnnnnc.medium.com/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1U-Nx4ae7snA4dEaGLd9Mg

陽明交通大學生科學士 ➡️ 美國加州 UC Berkeley 研究助理 ➡️ Caltech 神經科學博士生


本集重點:

📂 套詞:必要性&技巧

📂 從什麼時候開始對研究產生熱忱

📂 大學累積哪些研究經歷,對申請研究助理跟美國博士有幫助

📂 如果重來,大學時會做哪些不一樣的決定

📂 沒有美國身份,直接申請到美國做研究助理

📂 台灣生科學士經歷,如何在美國找到人願意聘用你為 RA

📂 Twitter 在申請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 美國研究助理主要是做什麼事情?跟博士生的差異

📂 遇到的壓力&困難

📂 博士生的一天

📂 給有興趣在國外讀博士的學弟妹的建議或撇步


今天非常開心可以邀請到阿雲來跟我們分享,關於他在美國 UCB 擔任研究助理,還有目前在 Caltech 的神經生物學當博士生,海投 25 間博士項目、兩年的申請經驗跟目前的讀博心得。你也很好奇的話,就讓我們繼續聽下去吧!那我們先請阿雲來自我介紹一下~

嗨大家!Jason學長的職涯資料夾的聽眾大家好~我是阿雲,然後我目前人在美國的加州理工學院念神經生物學博士班的二年級,我之前大學是在台灣的陽明大學念生命科學,但是我後來畢業後有先來美國的伯克萊大學當研究助理當了兩年。其實我第一年申請博士班的時候是全滅的,就如標題所見,我是第二年就是 2022 年的時候才申請上 Caltech!

嗯嗯嗯 okok 那非常開心阿雲可以接受我們的訪談,因為阿雲有分享很多 Medium 的文章,而且都蠻乾貨的,有很多真實的心得分享!我覺得還蠻好看的,所以那時候其實在 Medium 上我發現阿雲這個人,所以才邀請他來 Podcast 分享,那我們先按照時間順序好了,先從個人層面的事開始問好了!

內容目錄

大學時期的研究經歷

請阿雲用三個形容詞定義自己,會是哪三個?

我覺得這個很難,那時候想了很久,因為你有放在訪綱裡面,我想的三個字就是 determined, open-minded, optimistic。

第一個 determined 就是指堅定的,我形容我自己對留學的態度是我還蠻早,大概大一甚至是高三下的時候,就決定我要來美國念博士班,所以我會說我對於這個目標是還蠻堅定的,就我決定了之後我就是勇往直前,然後直到達到目標為止就不會輕言放棄。

第二個字是 open-minded,雖然我是一個堅定的人,但是我還是整體來說蠻開放的,就是我對於不同的選項或是生活中的變化,我覺得我是持一個蠻開放的態度,然後我覺得我對科學應該也是蠻 open-minded。

第三個我覺得很重要的是 optimistic,因為來國外念書,你會遇到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尤其是念博士班,我覺得很多事情會不如預期,所以我覺得當一個樂觀的人很重要,所以對最後一個字就是 optimistic。

J: 我感覺這三個形容詞是不是很適合博士生 就是博士生應該要有這三個 quality 嗎?

對!但我覺得整體來說生而為人,都要有這三個特質。

為什麼從大學開始,甚至是從高三就有對讀博士、做研究產生熱忱?

這個其實最近選舉有點敏感,但是這要扯到柯文哲。就是那時候我在聯立補習班,他是一個在台北火車站算之前蠻有名的那個物理補習班,然後那時候聯立好像剛好是柯文哲要選台北市長那時候吧,所以那個聯立就提到說:「雖然柯文哲是醫生,但是他發明了葉克膜。他做的那件事情其實是比較像科學家。」

然後他講到這個之後,我下課的時候就跑去問他說:「當醫生跟當科學家有什麼不同?」

因為我那時候高二高三的時候,其實是一度想要念醫學系,就是受家裡影響,然後我就第一次聽到欸科學家可以當成一個職業這件事。然後聯立就那個補習班老師,他以前其實是在美國念物理博士班的,所以他對於美國念博士班這件事,他是有心得,然後他那時候就跟我解釋:科學家跟醫生的不同,一個是在上游就是第一線發明或是發現新的科學的研究的人,但是醫生比較像是在臨床,就是比較下游的部分去利用那些科學知識,然後去醫治就是臨床的病人,所以他處的那個位置是有點不太一樣。

然後我聽了之後,因為我當時其實對精神醫學很有興趣,就是一些精神疾病的診斷那些的,然後我得知了科學家跟醫生的不同之後,我就發現我好像比較想做科學家做事。就是我想去了解,例如說精神疾病的原理,或是例如說在大腦裡面有什麼比較客觀的生物的證據,而不是像醫生或是精神科醫生一樣,可能在醫院或是診所裡面去診斷病人。

就沒有好或壞,就是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然後你比較嚮往怎樣的事情嗎?所以我就是跟他聊過之後,我後來自己做了一些研究,就發現我好像比較想念生物科學這樣,所以後來才決定念 neuroscience。

目前讀博士兩年,你覺得 expectation 跟當初一樣嗎?有符合當初的期待嗎?

我覺得超級有,而且很極端!我覺得當科學家,尤其是像我在 Caltech,我覺得 Caltech 的特色就是他很常強調說我們要做其他人可能不願意去做、或是不願意去 support 的科學。

所以我覺得在這邊,可能受這邊的教授或是氛圍影響,就是很多人在做研究真的是:「如果我不做,可能世界上不會有其他人在做的事情」。所以我覺得有很多人在做研究,真的是如果我不做,可能世界上不會有其他人在做的事情。有好有壞,好的話是如果你是全世界第一個發現某一個新的東西的人的話,是一件非常非常激勵人心的事。可是,同時也因為全世界可能只有你在做,所以可能會很孤單,而且會充滿不確定性,因為你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去參考。

我覺得這個就是跟念醫學系非常不一樣的地方!醫學系我自己覺得比較像是,你進去醫學院就像是一個工廠,他們要產出非常好的醫生。然後最好是每個醫生都要有類似的手術技術,因為你要確保說他們動的手術的完美性跟一致性是很高的,所以算是一個很按照 SOP 去走的一種職業。

但是科學家的話,我覺得就是完全不一樣!就是你很少會有一個 SOP 可以去參考。

因為蠻早就確定自己想要往學術圈繼續走下去,所以大學累積豐富研究經歷。你覺得當初大學做了哪些事情對你後續申請研究助理或美國博士有幫助?

我記得我做的事情就是:「我很早就開始去嘗試進實驗室」。我記得我一開始是大一下的時候,就有找了一間實驗室進去。當然你大一的時候你沒什麼知識,然後還呆呆的所以能做的事情不多,但是我覺得那麼早開始有助於我去釐清我對於怎樣的研究方法,或是怎樣的主題是沒有興趣的。我就可以提早用刪去法把我沒有興趣的研究方法,或是研究主題刪除。然後我後來大二跟大三分別各加的一間實驗室,各待了一年半跟一年。

我知道很多人從高中就會開始去中研院那些,所以比起那些我算是晚的,但是我覺得我前年後加了兩三年實驗室,就是對於探索興趣來說我覺得蠻有幫助的!

如果整個大學讓你重新來過的話,你會希望做哪些不一樣的決定?

我覺得我們可以先聊高中畢業之後,可以做什麼不一樣的決定。就我覺得來到美國之後,會意識到說,如果你大學就先來美國念的話,其實是非常非常有利的。尤其是你未來想要申請研究所,想要申請博士班的話,所以我如果可以回到過去的話,如果家裡狀況許可的話,我可能會想考慮大學就來美國念。

但是,如果說你現在已經在台灣念大學的話,我覺得我會鼓勵大家暑假想辦法去多做一些暑期實習。尤其是,可以的話來美國先來做暑期實習或是交換!我有認識一些學長姐,他們就是會利用例如說台大的那種交換的 program,暑假的時候就來這邊做了兩三個月,我覺得那個對未來的申請也是非常有用。

然後如果說你沒有辦法來美國做任何事的話,你可能就是早點進實驗室,然後看能不能在一個 project 上面多花個一兩年,甚至兩三年然後去發 paper。但我覺得如果你一直待在同一個實驗室,你就沒辦法去體驗說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所以我覺得你要嘛就是多嘗試,要嘛就是待在同一個實驗室去拼拼看一篇 paper。所以就是有好有壞,我沒辦法說哪個比較好、哪個比較不好。

台灣大學生申請研究助理

阿雲的經歷蠻特殊,我蠻少聽過有人台灣的大學畢業後,還沒有全職工作,直接申請美國的研究助理。當時為什麼畢業後會決定要去美國當研究助理,要怎麼去申請?

其實那時候大四的時候,我就有考慮過我畢業後要做什麼。然後那時候心裡,因為我那時候已經知道我要申請美國博士班,可是我心裡知道我大學做的東西是不夠的。所以那時候考慮四個選項:

一就是在台灣繼續念個碩班、二的話是去美國念碩班、三是在台灣當研究助理、四是去美國當研究助理

那我一開始是比較排斥碩班的。不管是在美國或台灣念,因為我有點懶我不想要再修課了,我覺得很煩。然後加上我知道在美國念碩士班其實很貴,而且它大部分是就業導向,在生物方面美國碩士班都是就業導向。所以我一開始就剔除了念碩班的選項。

那如果可以來美國當研究助理的話,當然比在台灣當研究助理好,因為美國的研究經歷還有推薦信會比台灣的研究經歷跟推薦信就是有力很多。那我那時候就想說,反正我也沒什麼好損失的,所以我記得我那時候畢業前好像花了兩個月就瘋狂的海投研究助理的工作。

那投工作的方式其實就跟在台灣投履歷很像,就是像那種 104 人力網,然後在美國就是什麼 Indeed、Glassdoor。你就是看職缺,然後我就是整個美國,不管在哪裡,只要是有聽過的學校,我就投履歷投履歷投履歷,然後最後好像投了我記得有四十幾個。

我最後只拿到兩個面試,一個是 Berkeley 的職缺、一個其實是 Caltech 的職缺。然後後來只有 Berkeley 那個教授願意收我。所以其實最大的難關是沒有身份,如果你沒有綠卡跟我一樣,其實你要找到願意贊助你簽證的老闆是很難的。

當初為什麼沒有考慮直接申請博士?

因為我知道我那時候的經歷申請不到我想去的學校。

在申請研究助理時,海投四十間、拿到兩個面試。你是怎麼讓這些人願意 Hire 你,當他們的 RA?有突出哪些特點嗎?讓你從一大堆 Applicant 中脫穎而出,畢竟你只是來自一個遙遠國家的一個大學畢業生!

我這邊就要講一個很現實的事情!就是我覺得我們跟美國大學生比,就在申請研究助理這方面基本上是沒什麼優勢的。然後當然我在大學的時候待的實驗室都是做老鼠的,所以我那時候的老鼠的,不管是手術或是一些 Lilicoco 的經驗,我覺得跟一般大學生比算是中上,但是也沒有特別突出。就我相信一定有更多美國大學生跟我一樣,或是甚至比我更有經驗。

所以我自己覺得我申請到研究助理最大的因素,單純是運氣好,跟遇到好心的老闆!然後我的技術是符合他要找的人。其實我申請到研究助理之後,因為我寫那篇文章,有非常多的學弟妹來跟我聊這件事情。然後其實後來還蠻多人去申請研究助理也申請上了,我至少知道就有三四個人因為看到我那篇文章,然後現在找到研究助理工作,所以說運氣好像也沒那麼難。

但是我覺得就是簽證的問題,你要遇到一個願意跟你一起跑那個流程,然後贊助你簽證的老闆。我知道很多人會找可能台灣或是中國籍的老闆,然後我覺得有可能會容易一點,就是看在你是講中文的份上,他們可能會願意幫助你。

我自己在 Berkeley 的老闆其實是美國人啦!但是我後來發現他的老婆其實是台裔美國人,所以我覺得有可能是因為這樣,他看到我是台灣裔,他可能覺得有點親切感,所以他就佛心的給我了一個機會,所以我覺得他算是我的恩人。

以研究助理來說,大部分都是美國人嗎?外國人的比例大概是多少,需要簽證的比例有很大嗎?

我覺得這是一個好問題!我那時候在 Berkeley 的時候,加我總共有四個研究助理。然後兩個是美國人、一個是我、另外一個是印度的女生,他也是拿簽證來的。

但是我們教授是比較佛心,所以我覺得他願意贊助簽證。我知道很多教授,例如說我那時候投履歷的時候,那個網站直接寫說他們的機構就不贊助 Visa,所以需要簽證的比例我覺得應該還是偏少。

研究助理心得

蠻常聽到博士生也要當 RA。那博士生當 RA 跟你們這種全職的研究助理,差別在哪?

博士班當 RA 的意思,其實不是指說他真的在當 RA!而是指他博士本身在做的事,就是待在研究室裡面做研究,本身就是一個 RA 的性質。我覺得就是我們聽到說博士班要兼任 RA 或兼任 TA,其實很多它是一個名義上,他要怎麼樣把錢給這個博士生的一個帳目上的標籤,就是他的薪水來源是 RA 或是他的薪水來源是 TA,然後他可能要做一些相應的事。但是我覺得以 RA 來說,博士班當 RA 其實就是博士班在當博士班學生。

阿雲的研究助理比較像是全職在實驗室裡做研究,然後博士班可能是忙自己的研究,對嗎?

對,博士班比較是他為了他畢業的那一份論文,或是畢業的那個 paper 做一個 project;然後 RA 也會有自己的 project,但是很多 RA 其實是有點像是輔助其他博士班,或是博士後研究員的角色,老闆可以使喚他去幫別人。

但是博士班學生的話,就是比較 focus 在自己的論文和研究主題上面。

阿雲有說過 Twitter 在你的申請過程中扮演蠻重要的角色,為什麼?

J: 因為這一點其實我還蠻少聽到有人說 Twitter 有幫助到他的申請過程,阿雲可以解釋一下為什麼當初 Twitter 會對你的申請有幫助嗎?

嗯對,我那時候一開始用 Twitter 就只是因為我那時候想申請,然後我想要追蹤一些我有興趣的教授,所以我就追蹤了很多我們領域,或是我有興趣加入實驗室的教授這樣。

我偶爾會寫一些廢文,我那時候剛好在投履歷,然後在投研究主題的履歷,我就發了一個 Twitter 說:「喔我投了 20 個履歷都沒有人理我,當國際生真難啊哈哈」然後就我在上面就是 vent,然後就突然有一個我追蹤我們領域很有名的一個教授,他那時候在哈佛(但他現在搬去瑞士了),然後他就突然私訊我,他就說欸我看到你發的那個推,我可以幫你看你的履歷,然後我整個受寵若驚。這我在 medium 裡面有分享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

我就把我的履歷寄給他,他後來真的 email 回我,然後真的很認真的給我很多建議。我就根據他的建議去 改我的履歷還有求職信,後來就上了。所以我覺得算是一個很神奇的遭遇!

除此之外,我覺得 twitter 上其實很多教授現在都會轉發他們實驗室開的職缺,或是其他教授他們的朋友開的職缺,而且很多都是很熱騰騰的第一手資訊。所以我覺得不只是找工作,或是你要追蹤別的實驗室發的一些新的 paper,或是領域內的人最近在討論什麼新話題、在吵什麼架、有什麼 drama,我覺得在 twitter 上面都是第一手的資訊,所以我非常建議大家去辦一個 twitter!你也不用發文,你就去追蹤那些大佬就好了,就會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東西。

所以有點像是商科生會看領英,理工或生物醫藥的學生會看 twitter 是嗎?

我覺得在學術界 LinkedIn 沒有那麼紅,LinkedIn 感覺是業界比較紅。但是其實我在 twitter上也追蹤很多什麼 OpenAI Sam Altman, Elon Musk,就是那些很有名的人我都會追蹤,就看他們在討論什麼。

除了剛才那個教授以外,你還有獲得什麼樣意想不到的幫助嗎?

我想想~那時候好像有看到就是一些還沒有在他們官方的,例如說學校的求職網上面發表,然後教授自己就先發了一個非官方的 tweet:就說我們實驗室在找怎麼樣的人。

然後好像有因為這樣我就有投了一兩個,所以我覺得 twitter 是比較即時(社群媒體的強項)

研究助理的一天:全職的研究助理主要要做什麼?跟博士生的差異在哪?

研究助理,我覺得任何名字叫做助理的職缺都是一個很泛用的名詞。工作範圍其實是很包羅萬象,基本上就是聘用你的老闆想要叫你做什麼、你就得做什麼,所以你去申請研究助理的時候,你一定要仔細看他開的那個職缺的內容,然後你投履歷或面試的時候,也要跟老闆很直接的討論說你的 expectation 是什麼,就你要確定你跟老闆是在同一個頻率上。

不要說我只是想要申請博士班,所以我想要先做研究助理的以及研究經驗,結果老闆是要找一個在實驗室打雜消毒瓶子、或是訂東西的行政職位,這樣子你就會非常的不開心。

像是我的當時的另外一個同事,他也叫做研究助理,可是他的工作項目就跟我很不一樣。他是負責管理動物中心的老鼠,就是負責養老鼠的助理,但是我的職位其實主要就是在實驗室裡面做實驗,然後偶爾會輔助博後或是一些博士班的人。我後來就有自己直接被指定一個完整的 project,所以就有直接跟老闆共事,所以我們通常是研究助理,但我們的工作內容就會差蠻多的。

大部分研究助理是學士畢業後、還沒讀博士前的這段時間,去當研究助理嗎?

我覺得我自己觀察有兩種。一種就是大學畢業之後,要申請研究所的人去做的,所以對他們來說比較像是一個 gap year;然後第二種人就是像我那個同事他就是年紀已經比較大,可能已經三十幾、甚至有另外一個已經五十幾了,那個可能就是他們的就是真的是比較長久的全職工作。

但是現在在美國也還蠻多美國大學生,他們畢業之後他們會待在實驗室裡面當研究助理,所以大概就是這兩種人吧。

當初阿雲當研究助理的時候,是第一次踏入美國嗎?還是其實之前就有去過?

我第一次踏入美國是我那時候高中的時候,有一個美國的暑期語言 program,然後我那時候去波士頓待了兩個月還是一個多月,就是那個語言學校之類的,跟高中同學一起,所以那時候是第一次去美國。然後,第二次就是研究助理。

那你當初在做那份全職工作的時候有遇到什麼壓力嗎? 或是有什麼困難是意想不到的?

雖然我大學的時候已經很努力的看美劇,然後去了解美國文化。但其實實際上到美國定居之後,一開始還是非常非常不習慣美國的人際互動還有美國整體的氣氛。因為如果大家就是稍微了解,應該會知道說美國的整體風格其實是比較個人主義,然後大部分的個性是偏外向的一個氛圍。

我覺得這個有點難用一言兩語去形容,我在 medium 其實有寫一篇完整的文章,關於我怎麼看待還有適應美式文化,但整體來說我覺得除了語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有人與人之間互動的一些很微妙的差異這些累積起來,那時候都造成我非常非常大的壓力。

就是有一個故事我很常跟大家說,就是我那時候家裡附近有一間超市,我知道那個超市裡面有其中一個收銀員,他就是非常喜歡跟別人 small talk,我一開始到美國的時候,我每次去買菜為了要迴避那個收銀員,我每次他有空缺的時候,我都會故意再多繞幾圈,等到其他人有空缺,我就去找其他收銀員結帳,因為我就很不想讓那個收銀員結帳。

Small talk 就是美式文化中一種抬槓的方式,有點像是問你吃飽沒。就它沒有什麼實質的內容,但是它是一個美國人之間互動的方式,然後我那時候非常不擅長,所以那時候其實造成我隱隱之中累積蠻多壓力的。我覺得這個就是你真的要來美國生活過,你才會了解說我明明英文都會講、我要買東西也可以買,但為什麼我就是有一種被束縛住的感覺。跟我在台灣的時候做自己的那種感覺不一樣,會因為語言跟文化造成某一種隔閡。

但是我的工作方面,因為我的老闆跟實驗室其實環境都非常好,所以我覺得我算是幸運。然後,那時候有跟共事的博後有過一些工作上的矛盾,我記得那時候我有一天因為壓力很大,就是因為跟那個博後就有些溝通上不合,所以有打給當時的前男友哭訴過,那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因為研究助理工作壓力很大的一次。但是除此之外,我覺得基本上如果你遇到一個好老闆的話,是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目前在美國累積四年經驗了,有怎麼樣的應對 small talk 的方式嗎?

這就是我剛剛說我在 medium 文章裡面有寫的,我覺得有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你不要在乎別人在想什麼!」

就是我覺得可能亞洲文化,你會比較顧慮群體的氣氛,或是比較覺得說我們要收斂或是要在意、要讀空氣,就是日本人說的你要讀空氣。但我覺得美國的話,就是真的比較我行我素一點,就是他們爽怎樣就怎樣,他們比較少去覺得說哦現在的整體氣氛是這樣、所以我不該講話或是我不該發表我的言論等等。

我們就常說在美國的學生好像比較會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台灣學生或是亞洲學生比較不敢。我覺得這個就是其中一個,就是你要去學習怎麼去不在乎別人的想法,我在 medium 文章裡面寫的是 Don’t give a fuck about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Because no one cares about you

就是一開始會很自我意識過甚說,欸我看起來就像一個外國人、或是我英文講不好,但是我覺得當我領悟到說,其實每個人都忙著在做自己的事情,根本沒有人在乎我英文講的如何、根本沒有人在乎我穿的怎麼樣或是在做什麼蠢事,我就只要掌握到這個核心的價值之後,你就會開始活得非常的自在。像我現在覺得我活得很自在。

J: 就只要自己不要覺得尷尬 就不會尷尬是嗎?

沒錯!就是這一句話。但是你要真的把它融入你的生活,然後應用在生活中,我覺得大概花了我半年的時間,所以前半年是比較 suffer 一點。

申請美國博士的兩年經歷

那我們聊申請美國博士好了,因為你其實申請兩年。當初在美國做研究助理的最後一年就開始第一次的博士申請了嗎?

對!我當滿一年的時候申請的,然後我那時候就知道說我可能有機會,但是我不確定我的機會多大。然後我當時的想法是我願意再多申請一年,所以我第一年的時候我只投了十三十四間,然後都投最好的學校。

兩年來 DIY 申請了二十五間,那你覺得第一年跟第二年申請上,整個 profile 或申請心態有什麼差別嗎?

我覺得紙本上的差異其實沒有非常大,所以我那時候其實也滿疑惑為什麼很多學校我第一年沒有上,就連面試都沒有,但我第二年卻拿到了很多面試。我不知道是因為第一年那時候 COVID 正嚴重,或是老闆幫我寫的推薦信第一年的時候還沒那麼強,也有可能是我研究有比較多的成果可以寫,所以可能在 CV 跟 SOP 上面比較吸引到面試官。

但我覺得整體就是博士班申請很像一個黑盒子,就是你上的原因跟不上的原因有百百種。然後你永遠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上不會上,我覺得有一個大致的標準,就是你不能離那個標準太遠,但是當大家都很接近的時候,我覺得其實你很難去分辨說,到底是什麼讓我脫穎而出。

剛剛有提到黑盒子,像博士申請選校或落點分析,這塊好像比較特別一點,不太像碩士科系可以比較好地做到落點評估。當初在選校時有沒有哪些策略,或者你是怎麼判斷說自己的 profile 大概能上哪一些學校?

我覺得可能跟申請 master 有點類似,就是一開始肯定是看排名。

但是我會看比較細的東西是,我會去看那個博士班的 program 過去的歷史有收多少國際生,然後他收的那些人的背景有哪些跟我是可以比較的。比如說我那時候去看 Stanford 好了,Stanford 的 neuroscience
幾乎 80%-90% 的人都是在美國念大學,他們就算有收外國人,那些外國人也是大學的時候就來美國了。然後他們每一個人的背景跟經歷都是鬼神等級的,我明顯一看就知道我跟這些人不是同個等級的。

所以我當時第二年,我好像就沒申請 Stanford。所以我除了看排名之後我會去看他國際生的比例,然後看上的人的背景是如何,就是評估這些綜合評估下來,再加上你自己到底有沒有在那間學校裡面找到你喜歡的教授,就是你要確保你上了之後你有喜歡的實驗室。

所以我覺得根據這些綜合的指標之後,我會去分配我的夢幻、目標、保底的三種分類。例如說我可以夢幻校、目標校、保底校的分配比例是 2:6:2。那我當時第一年就是幾乎沒有保底校,所以就想說就投投看夢幻校看看自己有沒有機會,啊沒有機會我就第二年再多投一些目標校跟保底校,確定說我第二年有學校可以念就好了,所以我第二年才會投到 25 間。

你的申請都是 DIY 處理,甚至連付費英文編修都沒有找。那你在文書準備上,尤其是博士申請 SOP,有沒有一些心得或撇步可以分享?

我覺得先講英文方面好了,你可以去評估你自己的英文文法的基本能力還可不可以過得去。如果說你覺得你的英文還行的話,現在 ChatGPT 那麼方便,我覺得你只要依靠你自己去求證這個文法有沒有錯誤,然後頂多你再找一個或兩個就是英文很好或是英文母語的人幫忙看過,我覺得就可以了。

其實我覺得找英文編修的那個加分效果就沒那麼大,當然如果你自己知道自己英文不行,我覺得還是要找英文編修,然後我覺得 SOP 的那個加分效果就沒那麼大,因為英文的「內容本身」還是比「英文修辭」重要很多

那其實我過去一兩年幫還蠻多台灣的學弟妹看過他們的 SOP,然後我覺得台灣學生寫英文 SOP 最大的通病就是太多空泛的敘述跟形容詞。舉例來說,很多人會寫說 Oh I’m smart, Um I’m hardworking, I’m curious about science。就是我很聰明、我很努力、然後我對於科學很有好奇心。但這些東西就是每個人都可以寫,而且你爽寫什麼都可以,所以結論就是你有寫跟沒寫一樣。就是你寫自己很聰明跟你沒寫自己很聰明是一樣的。

所以我覺得這些形容詞都是浪費字數,對我講的有點白,但我覺得 SOP 的撰寫重點其實是你要開門見山的講很具體的東西。例如說你講的那個 SOP 的宗旨是很重要的,就是你的研究興趣、你的生涯目標,然後去詳細的敘述你做過的研究還有你的心路思維跟你對科學的看法。就我覺得這個對於博士班的 SOP 是最重要的,然後你要用實際的例子去很強力的佐證你為什麼要念 PhD,還有為什麼要收你進來做研究。

如果說一個人把他的經歷跟他對科學的想法都很具體的描述出來的話,其實你不用寫前面說的那些空泛的形容詞,別人從你的經歷跟你的對研究的看法之中,就可以很自然的信服說,喔這個申請者是一個很聰明、很有毅力、對科學很有好奇心的申請者。

我覺得這可能是因為台灣作文的教育,造成我們很喜歡去寫一些比較空泛的修辭,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最大的不同。

J: 嗯!我也蠻同意的。可能很多人在寫的時候,會寫的好像抒情文。

帶到之前我看到阿雲在 medium 上的分享,推特的教授推薦你在 SOP 撰寫上,甚至可以用 bullet point 的方式去寫,對不對?

對對對。就是我那時候寫那個「求職信」(非 SOP)的時候,我也寫的有點像是你剛剛說的那種抒情文,就是講說我自己的背景、為什麼對科學有興趣等等的,然後再把我的研究經歷就是融在那裡面。

那個教授當時給我的重點就是:大家都很忙、教授更是忙。所以你如果要把你的重點凸顯出來的話,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列點式的,你就直接列你有怎樣的技能就好了。當然這個是申請工作啦!申請博士班的話,你當然不能用列點的方式,所以 SOP 真的是一個很難寫的東西,另外一個建議就是大家要提早開始寫。

因為寫 SOP 還蠻吃自我反思和了解自己的熱忱,當初你在寫 SOP 前前後後花了多少時間或改了多少版?

我覺得超級多欸!我不是申請兩年嗎?就連我第二年我回去看我第一年的 SOP,我都發現好多東西要改喔。就是大家都說 SOP 是一個很難寫的東西,SOP 是一個永遠寫不到完美的一個東西,所以我會建議你至少要留半年以上。

申請博士班的 SOP 有什麼樣的要求嗎?或是字數限制?

其實每個學校不一樣欸,有些就會說兩頁、有些說 1500 字、有些說 1000 字,所以我覺得當時應該大部分人的做法是先寫一個通用然後最完整的版本,然後再依照不同學校的規範去做調整這樣子,所以真的要花蠻多時間的。

博士班申請一大特點就是「套詞」(套磁、套瓷)。可能就是申請前就要跟教授去寫信溝通互動了解,那你覺得套詞在博士申請上的必要性大不大,或是套詞方面有什麼技巧可以分享嗎?

我覺得套詞是一個很兩極的東西欸!我覺得一是要看領域。像我在 Caltech 有很多物理系的朋友,然後我知道對於物理系還有數學系來說好像套詞就蠻重要的,就是你要事先找好你要的教授,然後整體就比較像是師徒制,在收徒弟那種感覺。

可是像是在生物領域我知道幾乎都是委員制,就是 Committee 制,就是每年申請的時候就會學校會組一個申請委員會,所以你的申請文件其實是要經過每一個委員的審核,有時候甚至會有在校學生在那些委員會裡面,所以它是一個很整體的評估,並不是一個教授想要收你就可以。那如果說你申請的校系是比較這種 Committee 制的話,那套詞的幫助我覺得就會非常的薄弱,但是因為大家都在做的時候,你就會覺得自己也得做,不然就輸人了。

所以我那時候還是有套蠻多詞的,有些教授他就會回信,但是大部分也是比較有那種罐頭或是官腔的說:好啊歡迎你來申請這樣,但是你得上了我們才能開始談。所以我覺得我建議可能是你不要把重心放在套詞,除非是你真的很喜歡的老師或是說你知道你的現在在台灣的實驗室老闆跟那些美國的教授有一些人脈關係,那你可以去套套看,就是你找認識一下搞不好之後會有幫助!

但我自己覺得就是有餘力就做,或是如果可以讓你增添一點安全感的話就做吧。

博士申請上大部分應該還是有面試吧?面試上如果有套詞的話,會有一點點小幫助嗎?

我印象中那時候面試的時候,的確是有應該有三四個教授有認出我曾經跟他們套過詞 ,可是我自己的想法是如果你是一個台灣的大學生去套,我覺得他們很快就會忘記你了,我覺得他們會記得我有原因是因為他們記得的是我老闆的名字,他們不記得我的名字,他們記得是我那時候在 berkeley 的老闆,可能跟他們是朋友,所以他們記得我這個人。

但是我覺得如果我是一個陽明大學的學生去套詞,過了兩三個月後面試的時候,我在想他應該八成不記得我。

當初套詞有什麼資訊有提供給他嗎?套詞會附上 CV 跟 SOP 嗎?

我覺得 SOP 可能就不用附了,我覺得教授都很忙 SOP 應該不用附了。但是 CV 肯定要附的!然後可能就是在信裡面也是很開門見山,然後很簡短的寫自己的研究興趣跟研究背景這樣子。

然後我有一個撇步是如果你想要增加回信率的話,你可以在你的 email 裡面分兩段:第一段是寫你的背景、第二段是問問題。像我就會故意問說欸你今年有沒有收學生,然後問說你現在實驗室裡面有哪些學生,還有一些正在進行的研究主題這樣。我覺得你問了一些問題就是收到信的人就覺得他都問我問題了,他好像不得不回你一下。所以如果你想增加回信率的話,我覺得問問題是一個蠻有用的撇步!

但整體來說我覺得不太會影響被委員會錄取的機率,我覺得比較小啦。

在美國讀博士快兩年了,可以分享博士生的一天大概都在做什麼事情嗎?

最快的方式可以去看我的 YouTube!我現在是瘋狂推銷我自己的 YouTube,我覺得其實博士班的作息跟大學生不會差到太多欸,只是你可能休課的時間沒那麼多,然後大部分是泡在實驗室裡面做實驗,那比較具體的事項可能就是看 paper、做做實驗、跟老闆或是同事開會。然後 meeting 的時候,就是可能每週會有的那種實驗室的團體的 meeting 可能就是輪流要上台報告你最近的實驗室進度。課餘的話,就是可能去聽聽演講,然後申請獎學金、參加一些其他地方的 conference,然後可能有時候去參加工作坊,或是一些有的沒的就是那種交流行程這樣子。

就除了學校以外的事情,大部分休閒的話,我自己是蠻喜歡去健身房的,因為我覺得就是很舒壓,然後有時候可能就是去學校或是系上辦的那種社交活動,就是喝喝啤酒、吃吃起司跟火腿,然後可能就跟同學聊聊近況、抱怨實驗室這裡有發生什麼事這樣。然後我週末的話,因為加州還蠻多戶外活動可以做的,所以可能就去爬爬山、去海邊、去露營,然後其他的話就是一些很枯燥的那種生活,那個柴米油鹽,就買菜跟朋友吃飯等等。偶爾會出遠門玩啦,像是因為博士班其實薪水,我覺得如果你很省的話,其實你是可以存一些錢去旅遊的,像是我春假的時候,我就去北加州跟朋友去露營。然後聖誕節我剛從紐約回來,所以我覺得算是一個辛苦之餘,還是可以存點小錢犒賞自己的一個時期,就是博士班的小確幸。

博士班會有很多 deadline 壓力嗎?有什麼固定的時間要趕出哪些報告?

我覺得除了修課,就是如果你修課的話,肯定還是會有期中考、期末考或是期中期末報告。然後大家都說博士生生活的好壞,百分之八九成是取決於你的老闆。如果你的老闆是一個好老闆,你就會上天堂;如果你是一個壞老闆,你這五六年你可能就會像活在地獄裡面一樣。然後這很慶幸的是我的老闆算是一個蠻 chill 的老闆。

Deadline 那些的就除了輪流要上台報告的進度之外,或是我每週會見一次老闆之外,其實我覺得整體下來,我的老闆給我的壓力是蠻小的。但是我也聽過很多其他同學或是朋友的鬼故事,就是很水深火熱這樣,所以真的是很取決於你的指導教授,這部分應該也是看運氣吧!

沒辦法挑老闆嗎?

可以挑老闆啦!就是你博士班在一年級的時候,你會去大部分會去做一些,我們叫做 rotation 就是你去輪轉不同的實驗室去做實習,所以一年級的時候很重要,就是你要去找到一個你覺得你跟他合得來,然後他做的研究你喜歡的老闆,所以我覺得就是你要有點像是交朋友或是找對象一樣,大家都說找博士班的老闆跟相親一樣,你要去找到一個適合你,而且你可以忍受他,他也可以忍受你的對象。不然你就有一個非常不幸福的婚姻!

博士生修課占三、然後做研究占七嗎?

我覺得前兩三年修課比例可能有些人會更重一點。要看你的科系,但是我覺得到後期,當你的課休完之後,其實我覺得修課可能就只剩 1 甚至 0.5 而已,尤其是你到比較高年級之後,基本上就沒有課了。

阿雲對未來有興趣在國外讀博士的學弟妹,有沒有一些建議?

如果你要念博士班的話,你要先知道自己要做怎樣的研究。我覺得博士班可能跟碩士班比較不一樣。碩士班的目標大部分應該就是找工作嘛,但我覺得博士班的話,如果你是為了要找工作,找到一份很高薪的工作而去念博士班的話,我覺得不是不行,但是你這五六年,你還是得先找到一個你可以投資你這五六年時間,去做的一個研究主題。所以我覺得大學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有興趣的研究,這是最重要的!

然後我覺得另外一個比較實際的就是,如果你是想來美國的話,那就現在開始練習英文聽力跟口說吧!我覺得這個算是最直接,也是最快速可以提升你適應美國生活的方法。然後對我覺得關於學習英文,我也有很多心得,但是今天應該沒時間聊了,就是可以去追蹤我的 medium 和 youtube!


留學&求職資源彙總

  • 💰 雅思 IELTS 報名 $500 折價券:「點我」填寫問卷即可領取
  • 🎯 OfferLand 落點分析:「點我」獲得精選留學顧問免費諮詢一次!
  • 📚 我寫的電子書:「輸入優惠碼:blog100」獲得履歷、SOP 文書、英文面試攻略專屬折扣

我架設了「OfferLand 留學申請落點查詢系統+留學&職涯論壇」,累積 5,100+ 用戶、270+ 文章、2,200+ 申請落點數據!點進來查詢落點&閱讀乾貨,探索最友善的論壇,留學生&新鮮人都在 OfferLand 上討論~

(如您正使用 IG 瀏覽本網頁,請在瀏覽器輸入網址 offerland.cc,以免無法用 Google 登入)

👉🏻 歡迎 加入 OfferLand LINE 好友,獲得個人化落點訂閱推送!


歡迎收聽我的 Podcast「Jason 學長的職涯資料夾」~在這裡,我將用輕鬆的對話收錄留學&職場上各式各樣的精彩故事,無論是正在探索的學生、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還是正在尋求職涯成長的專業人士,相信每份資料夾中的檔案都將讓你有所收穫!

隨時隨地「打開」資料夾、探索其中的故事、學習新的技能和獲得見解。無論你是想尋找職場乾貨,還是渴望聽到真實人生的故事,「Jason 學長的職涯資料夾」都將帶給你輕鬆、有趣和實用的內容。快來點開每一個檔案,與我一同探索職場的無限可能!


我的 Instagram (@jason_career) 平時會分享更多留學申請、職場資訊、英文檢定等内容。

一起為履歷加分、在人才市場脫穎而出!歡迎大家追蹤、找我聊聊!

2 thoughts on “逆襲美國博士|台灣畢業直接到美國當研究助理!DIY 申請,從全滅到上 Caltech 神經生物學博士!ft. 阿雲ㄉ美國生存筆記☁ (Podcast 精華)

  1. mp says:

    謝謝阿雲的分享,非常的informative!想了解阿雲當時在Berkeley當研究助理,是以什麼身份過去的?因為如果不是F1研究生,很好奇是什麼用什麼簽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