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留學&求職|如何建立有效人脈?LBS MiM 面試官的申請撇步和求職經驗 ft. Andrew Lee (Podcast 精華)

最後更新時間: 2024 年 08 月 02 日

本文是 Podcast 逐字稿精簡版!歡迎點擊連結 👉🏻 收聽完整內容

喜歡的話,記得到各大平台給我的 Podcast 五星好評呦 🌟(逐字稿整理不容易 🥹)!


本集節目由「OfferLand」贊助播出,OfferLand 是一個「專為留學生和職場新鮮人打造的論壇」,除了論壇以外,我們還提供 留學申請落點查詢系統、促進資訊對稱,一起共創專業的留學&職涯平台!

嗨!歡迎收聽「Jason 學長的職涯資料夾」,我是主持人 Jason。我長期分享職涯與留學相關內容。在這裡,大家不僅能「打開」資料夾、探索故事,也可以跟我一起「編輯」資料夾,豐富經歷、獲得見解、學習新知識!


🎤 本集來賓:Andrew Lee
LinkedIn|https://www.linkedin.com/in/andrew-kuanhan-lee/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oandrewlee/


本集重點:

📂 如何有效經營 LinkedIn&建立人脈
📂 Coffee Chat / Networking 對職涯的影響
📂 英國 LBS MiM 留學
📂 MiM vs. MBA? MiM 特點
📂 為什麼大學讀企管,研究所還要讀管理學碩士?
📂 如果想要留在當地工作,在英國讀研究所時應該如何規劃求職時程?
📂 如何有效經營 LinkedIn
📂 Takeaway:給即將讀研的人


J: 今天非常開心可以又邀請到 Andrew 來跟我們分享第二集的內容!那「第一集」是關於英國管顧業、管顧業生態、還有管顧業申請等等。那這一集我們就會更 general 的談到比如說他的求學歷程、大學的時候做了哪些準備跟積累,然後同時他如何申請到 LBS MiM,跟他在碩士期間怎麼做好英國的求職路程。那我們先請 Andrew 再自我介紹一遍好了。

A: 那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叫 Andrew,我是 Jason 學長的高中同學。然後高中畢業後我就到英國讀書,大學是在 King’s College London 主修 Business Management,然後 2022 年畢業後,我就直接到了 LBS 的 MiM 讀書,2023 年畢,所以我是就是 2023 屆的 LBS MIM。然後現在正在英國的一間管理顧問 / 策略顧問公司工作,叫做 Arthur D. Little。

J: 那我們就直接從最最久遠的時間來講,我們直接從大學 KCL Business Management 這個學士學位的經歷開始談好了。

高中以前都在台灣讀書,剛上大學時英文口說程度如何?雅思多少分?

我記得我是 7.5、還是 7 就是剛進入到 KCL 的時候,但是因為我跟你都是成功畢業的,所以公立高中的話,我們沒有準備他們國際高中的學程,或者是我也沒有考英國當地的學測叫做 A-Level。

所以我一開始在 King’s 是讀了一個一年的預備課程叫做 Foundation,然後在這一年的預備課程之後,我覺得我的英文能力就進步到很多,因為在英國他的寫作模式跟用語、然後對作業產出的要求,都是跟我們以前的在台灣受到的教育其實蠻不一樣的,所以我花了那一年的時間去適應,然後大學三年才可以比較自在的去應付一些英國的學術環境。

那當然我讀的 Business Management 學術的要求不會這麼的深刻,然後專業知識不會這麼的深,那所以我們更多的其實是更廣泛的接觸,在商科的各個領域包括是 Marketing, Finance, Accounting, etc. 這些不同的領域都有接觸,所以要求的就會跟其他比較學術性專業比較不一樣。

出國讀書如何踏出舒適圈?

Jason: 不管是出國讀大學或研究所,蠻多華人或台灣學生會不知道怎麼融入當地學生,可能會只把自己限縮在中文的小圈圈。你覺得要怎麼踏出舒適圈?去跟當地人去交流、engage 在他們這個 community 裡面?

Andrew: 其實我覺得大家不論在什麼時候、什麼階段出去讀書,一定都會有自己需要克服的挑戰跟自己辛苦的地方,所以擁有一個自己的舒適圈我覺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論是你最最緊密的一群朋友,或者是你很舒服的講中文的環境也好,我覺得擁有一個自己的舒適圈是完全沒有不好的事情、而且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它可以排除你自己生活、然後自己在外應對挑戰的壓力。

至於你怎麼樣去在這個舒適圈以外、去接觸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事物的話,我覺得這幾年下來我自己最大的感想,就是參加不同的社團。不論是體育性社團、當地英國足球隊、網球或者是壁球。像我自己我有參加棒球隊跟籃球隊,或者一些學術性社團、或者是文化性社團。像每個國家的學生自己都會有自己的社團,我去參加韓國日本或者是歐洲各個國家,或者是參加自己的台灣學生會,然後其實這些不同的社團就可以幫助你去認識到不同的人,然後進而去擴展自己的朋友圈。

可是還是回歸本質就是,你還是要找到一個自己舒服的方式,讓自己能夠排解壓力。因為在外心理壓力,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而且就是需要謹慎面對的問題。所以其實還是在你需要自己掌握一下,你自己在舒適圈跟非舒適圈之間的平衡。

但譬如說就像我們剛剛聊到,consulting 這個部分,你也可以去參加一些校外的社團。譬如說我自己有就是我之前在有參加過一個,然後也有經營過的一個社團叫做 London Strategy Consulting,簡稱 LSE。那這個就是我們有幾個倫敦的學校一起去舉辦的社團,創辦了一個社團,然後我們就是做志願性的 consulting 不收費。然後我們去找幾個合作的公司,每三個月就會有一個 cycle,我們就會找不同的學生來做這些專案,讓這些學生提前了解到 consulting 的工作是什麼樣子的,提前讓他們有在客戶前面表達、簡報的機會。所以然後這些很多不同的校外社團或者是校內社團,其實都可以幫助你認識到不同的人,或者是摸索到你自己的興趣、了解到不同的文化

說英文的恐懼…

Jason: 其實我當初留學也算是在英國體制的學校讀書,那在第一次跟外國人講話的時候,可能會卡卡的,或是不確定自己的單字用的準不準確,或是有時候想不到自己要怎麼說話、要講什麼單字。那你會有相關的經驗嗎?或是可不可以分享說你當初怎麼樣克服這個恐懼,然後真的去流暢的去跟外國人用英文溝通?

Andrew: 我相信對於每個人都有。而且這就是每個人一定都有自己的學習步調,就是有些人可能掌握的很快、有些人可能掌握的比較慢。但我覺得還是看當初你選擇留學地點的部分,因為其實越國際化的城市,他留學的學生組成就會越來越國際化,所以非英文母語的學生比例就會越來越高。那在這樣子的學校裡面,你去練習你的英文就會比較的自在,因為你身旁的人也未必是英文母語。可是相對如果你選擇到了一個英文母語非常高,或是當地學生比例非常高的學校的話,那或許你英文需要加緊練習的話,你練習然後變流利的時間線就會比較短。

其實就是看你自己怎麼安排,然後怎麼考慮你自己的進度、去選擇你想要留學的學校。每個人一定都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但我相信就是如果你自己願意參加不同的社團、認識不同的人,然後願意開口說話,我覺得我至少到目前為止,我看到的案例就是不論英文程度多麼的生疏,大家都會是願意包容聆聽,所以同學之間基本的尊重都還是在的,我不覺得這個會是對太多人是個太大的問題。

當然自己如果比較害羞或是比較少開口的話,那可以從跟老師的對談開始,因為比如說像在英國,我們都可以跟老師約一對一的談話,那就去約 30 分鐘,你可以講很多英文。反正都繳學費了,這 30 分鐘為什麼不約呢?其實跟老師就是一個很基本的開始,然後我覺得也是慢慢增加就是建立起你自己的自信的一個蠻重要的一個關頭。

升大二就開始找實習?有沒有什麼 tips 可以分享?

Jason: 我們大學都是學企管,你怎麼會那麼快就開始找實習了?有沒有什麼 tips 可以分享?你直接去台灣兩大創投 AppsWork 跟 SparkLab 都實習過,當初才大一升大二,你到底是怎麼找到實習的?

Andrew: 其實就是很敞開來說的話,就是大家都知道其實大一到二找實習比較困難一點,那其實都還是機會導向。如果現在剛好有個機會的話,然後能把握 networking base 能夠去認識這些朋友們或者夥伴們的話,其實都是盡量廣結善緣,然後去認識這些朋友,或許就會有一個機會出現。

就比如說我大三在倫敦的一個創投實習,這是一個剛開始募資金的創投、規模非常小,可是他可以給我提供給我在倫敦的工作經驗,所以我做的就是首先先跟就是先私訊他的 founder,然後在 LinkedIn 上私訊跟他說我過去有什麼樣的創投經驗了,然後我非常有興趣。那他就是這個面試過程非常非常非常簡單,其實就是跟他&他的 co-founder in person 聊了一個多小時,然後就說好。

其實一些小型公司或者是這些正職前的實習很多都是來自於 networking 跟過去的關係慢慢幫你得到的,所以你永遠不知道機會什麼時候會出現,大家就是廣結善緣吧。我覺得廣結善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

LinkedIn 要怎麼樣經營,或需要注重什麼點?怎麼把自己塑造成比較專業的形象?

我覺得首先是先從 connection 跟你自己的 profile 下手,在開始 connect 是別人之前,你要把你自己 profile 就是建立的完整一點,該有的學歷、該有的經歷盡量都能夠放上去,然後解釋清楚一點。如果有一些也許比較小型的公司或小型的組織,那在介紹那邊就可以稍微解釋這是做什麼的。

包含你自己的 title,如果你過去的 title 是比較多元或比較不一樣的話,那也可以解釋一下,我這個 title 職位到底是做什麼的,就盡量讓人家覺得說 ok 我看到你的 profile,可以很直觀了解到你的背景。你的頭像就是大頭其實也蠻重要的,我覺得就是至少要放你的整臉。

LinkedIn Premium 的話,就是看你自己有沒有需要。那一般的話,我們身旁的朋友其實蠻多都是有買 LinkedIn Premium,Jason 學長也有,所以其實用 LinkedIn Premium 然後去 Reach out 你想要認識的人,其實也是蠻有效率的方式。

我自己的話,我非常想要 connect 的人,我一定都會寫一段就是為什麼我想要跟他 connect、我是誰、我希望從這個這段 connection 會獲得什麼,就比如說我想要瞭解到他的知識,我就說我們可不可以有個 chat 瞭解他過去的背景跟經歷,所以我一定會發送這個客製化的邀請訊息。我覺得這個可以大大提高你跟這個人 contact 的機率。

邀請 Coffee Chat 被拒絕率大概多少?

我好像真的沒有算過,但是差不多 10 個會有 4 到 5 個回吧,可是這個就很看我那個時候狀態是什麼。因為我現在沒有在找工作,我現在每個禮拜也會設給我自己一些就是目標,我會至少想要達到五場 coffee chat,就其實就是回到剛剛廣結善緣、就是跟不同人聊聊聊,就是他們都會給你一些不一樣的啟發,所以固定做 coffee chat 這件事情,我覺得是一個在過去一年半裡面我學到一個最重要的事情

我從我的同儕裡面學到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固定做 coffee chat,然後慢慢的去 build up 自己的 connection!被拒絕率這個我覺得真的很看你當下的狀態,比如說你是你是很明確的你想找工作,或是你的目的很明確,那或許回復率就會高一點,因為人家就會知道說 ok,我在這個地方我能夠幫助你、我這個地方沒有辦法幫助,所以其實還是看就是很不一定,每個人都被拒絕不一定。

那當然因為如果你這段時間就是想要 connect 你的校友,回覆率也比較高,因為校友都是比較願意幫助校友。或是你就 connect 你的工作夥伴、同一個公司的,他的答應率一定一定非常非常高,所以我覺得固定做 coffee chat 就是一個慢慢慢慢建立你 connection 的一個方式。

Connection 到底要注重質量,還是注重數量?

其實就是看你自己的需求。很多人覺得質量比較重要,我自己覺得數量也很重要。那這個原因是能夠讓人家知道你們之間有什麼不一樣的,就是 Mutual Connections!

那這個就是由數量而來的,那 Mutual Connections 就可以增加人家接受你的機率,至少由我自己的角度而言的話,就是如果看到我跟你這個人有什麼樣共同的特點或者有什麼樣共同的朋友的話,我會比較容易答應邀請的。

那比如說你現在在做 coffee chat 你的原因是什麼?就是單純跟他們說你想要了解他嗎?他們的工作內容嗎?還是交流一下經驗。我自己 Reach out 的 coffee chat,現在的話我主要就是想要了解一下他們不同背景,也許是他們有轉職,從 consulting 轉職到其他領域,或是他們在 consulting 待了一陣子,但是在跟我不同的 consulting 領域或是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產業,我就是想要去我的初衷就是都是想要去了解他們的背景,然後同時間也可以分享一些我的經歷,那也許是可能 70%、30%,就是 70% 讓他講、30% 讓我講。

但主要的話就是跟這個人就是 network 保留,也許未來會用到,或是未來有機會去繼續去交流。或是我到了這個城市,我可以跟你見面,所以其實就是廣結善緣的讓你在世界各個地方都有朋友。

當初為什麼會想要畢業後馬上申請研究所?

Jason: 你大學畢業後馬上申請研究所,也投了很多不同國家,包括英美港新,也申請很多不同的 program 像 MiM MSBA 等等。Why?

Andrew: 我其實最大的初衷是想要給我自己多一點的時間去做求職的準備,因為我在大三的時候,我深知我自己的實習經驗很好,或者是對面試的準備也好,其實都不到我想我能夠在留下在倫敦留下來的程度。

實習經驗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在當地我沒有一個經驗,所以我大三找了一個在倫敦的實習,但就是其實這一切都是說,看那個階段的你缺什麼,然後再去決定你要不要讀碩士。那我當初就覺得說我還缺了一段準備期,我需要我需要去慢慢去建立起我的一段準備期,然後再去做一些不同的經驗也好、準備也好、面試準備也好,所以我決定去讀了一個碩士。

那至於在哪讀碩士,我自己是非常注重:校名大於校系,以我的狀況來說,因為我找的狀況是管理顧問、或是商業相關的的職業,那校名會大於你具體讀的校系。無論是 BA 或是 finance 也好,所以我自己的決定方式是「學校」大於「校系」。然後,我以英國為主,可是我也很想去新加坡跟香港。

所以,我當初就是先申到了我再來決定要讀哪些學校或是哪個系,因為每個系的設計方式其實有點不同,那有些校系可以去別的地方交換,可以給我不同國家的經驗。所以每個校系其實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我當初的概念就是不管三七六二十一,先升就對了。

我覺得有機會上學校跟學系,英國 top 就是 G5 我全申,然後再加上 LBS、新加坡 top2、香港 top2。然後就申到了,然後我們才決定說要讀什麼學校。

MiM 的特點是什麼?

Jason: 那關於學系這塊,MiM 他這個 Degree 他們到底在幹嘛嗎?我自己給他的小定義是 他算是個小的 MBA 嗎?我不太清楚準不準確。那我就想問你說因為你畢竟大學已經讀了企管嘛,為什麼研究所還要再讀個管理學碩士?

Andrew: 每一間的 MiM 的定義其實不太一樣 你的小 MBA 定義其實非常正確!以 LBS 來說,LBS 的 MiM 就是小的 MBA,然後是給新鮮人的 MBA。就是大學剛畢業兩年以內,很清楚的定義工作經驗兩年以內可以申請。所以 LBS 的 MiM 就是小 MBA,課程設計也基本上一模一樣。然後我們也很有很多機會可以跟 MBA 一起上課,所以在 LBS 他是一個小的 MBA。

可是在其他學校就不一定了,比如說 LSE 他沒有 MBA 課程,所以 Management 有很多有工作經驗的學生來就讀,就是課程的同學會比較 diverse 一點。或者是 LSE 他就有不同的 Management program 然後有不同的選項可以選,然後或者是 Cambridge management 他們會更學術一點,不只學術而且他們也會限制你就是說,你如果背景是 Business School 的學生不能夠申請,因為他想要就是專門給 Management 去申請。或是專門給想要轉職、或者轉 career 跑道的同學來申請,所以每個學校的 Management 都有自己的一些定義跟想收的人定位。

所以我覺得在申請碩士這個部分比較難就是我當初就是咬定說我要申請 BA(商業分析)、我要申請 Finance、我要申請 Management,其實我覺得這個是比較難的。因為每一個學校的 program 設計都不一樣,也許你今天讀了一個 Management 他有一些 BA(商業分析)的內容、有一些 Finance 的內容,其實很符合你未來職業的規劃。或者是這一所學校的 BA(商業分析)可能設計比較不符合你原本的想像,所以其實最有效率的方法不是直接死咬牙說是說我就是要念這個系,反而就是到了這個到你想要去念的這個學校,然後去看看他有什麼不同科系的選擇,再去選擇一個你覺得你最有機會上,而且最符合你 career
發展的科系。我覺得這點還蠻重要!

Jason: 我非常認同,也想要 echo 一下。應該是先了解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或者先設好 career goal 之後再來挑 program。

研究所的校系選擇需綜合考量!

Andrew: 研究所畢竟很短,一年兩年就念完了。所以我覺得是一個綜合考慮的選擇,就是你在哪裡讀研究所其實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是一個很希望能夠探索旅遊、到處旅遊的一個同學的話,你到英國會非常適合,因為你可以去歐洲各個地方旅遊,你到歐洲也很適合。所以就是看那一年的體驗可以給你什麼樣的東西,體驗、career、校名、地點、文化、支出、預算各項,然後未來的職涯發展等等。

其實都是一個綜合考慮,因為我覺得這一年的體驗其實非常重要,如果他能夠給到你一些過去可能還沒有過的體驗的話,那或許價值會比你未來的職涯發展還要來得更為重要,所以其實就是看你自己怎麼樣去 prioritize 心中各個不同的面向。像就是這些分析的面向,然後再去決定哪一所學校比較適合,

Jason: 我覺得這一點還蠻重要跟認同的,就是等於說你先了解好自己的 career goal,再決定到底要讀哪一個 program。比如說你大學畢業後,你覺得就只差最後一步、差 LBS MIM 就可以進管顧,所以我才會申請 MiM。那比如說可能像我這種情況可能就想要再累積一點工作經驗再慢慢轉換跑道,才會去累積四到五年再讀 MBA,所以這才會是 degree 上選擇的差異。

Andrew: 或是你覺得你缺乏專業知識,那或許去 Oxford、Cambridge、LSE 就會比去 LBS 好。就還是看你自己覺得你需要哪一部分的補強,跟你注重哪一部分,像我自己我很注重體驗跟經歷,所以我選擇 LBS。

Jason: 我發現蠻多學弟妹他們會把留學當作一個終點,他們就直接選擇我應該走哪一個地方,但他們不會沒有看到更遠是說:「到底為什麼要留學?」或是我這個 degree 到底能不能幫到留學的目標。我覺得聽完這一集 Maybe 就有更好的想法說,我到底該選擇哪一些 degree?

Andrew: 我覺得身邊的人的意見很重要!尤其是你的父母,因為他們是支持你出國留學,不管是父母也好、另外一半也好,他們是支持你出國留學走出這一步的最關鍵的人。所以在評估這些因素之後,你捫心自問問自己,然後跟自己討論了之後,我覺得也很適合去拿出這些因素跟他們討論他們認為重要的因素是什麼?然後我們再來排序、再來選學校,身旁的人的意見我覺得也是很重要。

讀完研究所後,想要在英國當地工作,你會推薦讀碩士時怎麼規劃求職時程?

我的經驗就是以英國跟中東為主,那我覺得因為英國的碩士都是一年制的,如果以前不在英國念書、碩士才在英國的話,最重要的是時程的掌握!那之前在 Jason 學長的文章裡面,我有提過英國的招募時程最早最早最早會從 8 月底 9 月初開始,每一種類型的工作他都有自己的招募時程,也就是我剛說的就是你要知道這個求職的遊戲怎麼玩。

每一個產業都有自己的招募流程跟時程,人到了英國前,我覺得很重要的是提早開始準備!你有一個自己的 CV 模板、Cover Letter 模板,然後最重要的是你清楚你想要找什麼方面的工作,你了解到你想找什麼方面工作之後,你就可以開始慢慢的 reach out 這些你的 connection,了解一下這個領域的工作遊戲怎麼玩、怎麼準備面試,來英國之前你就已經可以知道說 OK 我有 10 間、20 間、30 間我想要投的公司。

建立一個 excel 表去追蹤每一個公司開職缺的時程跟狀況,每一個公司我到底 reach out 了誰,然後我現在進度怎麼樣。所以其實這些準備工作是在來英國前做好的話,至少我身邊的案例就是比較容易留下來。

有什麼需要提前準備的嗎?或有哪些經歷會比較好留在當地工作?

Jason: 尤其像英國的 program 可能只有一年,有些 program 根本就不會有實習的機會。

Andrew: 對!多數的 program 其實都沒有實習的機會,因為就是一年。

那我覺得我們很多人都很 value 就是國際的工作經驗,就是多元的工作經驗。所以不論在世界各地,只要不是在你的本地,比如說我們是台灣人、就是有一些不在台北的工作經驗的話,那其實就會是很重要的事情。比如說你想在一個英語的市場像紐約、英國倫敦,或是你想要在法國就是用法語的市場,要有一些在用那個語言工作的經歷,我覺得是可以很大程度的證明了,你是有辦法用這個語言工作的,然後有人願意招募你,你是有能力去 pass 這些面試過程。

甚至以 LBS 來說的話,因為我們校友都是面試官,其實我們校友很注重的一個問題是:「你到底能不能夠以你現在的準備狀況,有多大的機會能夠拿到你理想的 offer?」

如果有機會、機會很大的話,那我覺得都會覺得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個案。但如果覺得準備不足的話,那或許明年再來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就是其實很重要就是:以現在的準備狀況能不能夠拿到理想的 offer,我覺得這個也是公司非常重要的、注重的事情。

LBS MiM 面試撇步&前期準備

Jason: 提到說校友面試或是招生官面試他們注重的點,想要從學生的面試中了解到,他是有什麼樣特質的一些點,因為就業率的數據也會影響到他們的學校 ranking,所以他們可能也會看中這些點。比如說你在申請研究所的時候,你在面試中有哪些是很重要的點嗎?或是你有特別想要表達出什麼內容給他們?

Andrew: 以 LBS 來說的話,因為很多其他學校其實沒有面試的,尤其是英國滿多很好的學校其實也不一定有面試。然後 LBS 是英國比較特別的,因為我們是校友面試,就跟美國的商學院很像。那校友面試一個小時,那其實我覺得 LBS 想要注重的特質很明確,就是會有幾個 tip box 是你需要打勾的。

Jason: 對!因為你現在也是 LBS 的面試官。

Andrew: 其實會有幾個我們很明確注重的特質,或是你換一種方式講好了,就是你這個人就是適合 LBS 的人。我覺得 LBS 做得很好的事情是他把一群真的很像的人聚集在一起,也不知道為什麼他真的有辦法就是找到這一群,就是個性、職涯發展或者過去的經歷,其實就是那個 chemistry 都很像的人把他聚集在一起。

有幾個 tip box 我覺得可能是很重要的特質,比如說你過去的團隊合作的經驗,然後你過去的經歷夠不夠多元化、夠不夠國際化,然後一些硬條件比如說 GPA、學校然後 GRE 這些有達到,這是另外一個 tip box。然後,還有一個是你這個人對 networking connection 注重的程度,你了不了解 LBS 的文化,然後最後一個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你對職涯的規劃跟準備的成熟度

所以其實我們就是,不論是在推薦一個申請者或者是在面試一個申請者,我們看的其實也都是注重的這些不同的特質。如果在一個沒有面試的學校,他們其實也都是這些特質,只是他們會從其他方法看。而且每個學校注重的點不一樣,剛剛講的這幾個點可能是 LBS 注重的點,但是到一個學術性比較學術導向的學校的話,那或許你必須要更展現的是你自己的分析能力,要展現你過去的學術能力,然後你怎麼維持你的高 GPA 這些的,所以其實就是每個學校都有他自己的玩法跟注重的事情,那最簡單、最直觀就還是問這些曾經成功申請到的學長姐們或者是朋友們,那他們就可以跟你分享他的經驗。

那 LBS 的話,就是校友文化非常濃烈!所以你只要有辦法能夠找到 LBS 的校友,基本上他們都會是願意分享給你的,然後 LBS 還有一個很特別的文化就是「校友推薦信」,就是我們有一個內部的校友推薦信。每一個校友你都有權利去推薦你值得推薦的候選人。身為一個 LBS 的申請者,如果你真的對 LBS 非常有興趣的話,我們都會非常強烈的建議能夠在你申請的時候就拿到一到兩封、甚至三封四封五封,就是拿越多越好,你的校友推薦信就可以大程度的增加你收到面試的機會。

Jason: 我覺得這好像蠻特殊的,好像只有你們這樣搞,是嗎?

Andrew: 目前聽起來好像是只有我們,我不確定美國的 M7 有沒有哪一所學校是。就我當初在申請的時候,至少就是 Current Student 應該沒有推薦信的這個機制。我們連 Current Student 都可以推薦,但當然這個推薦不會說是決定性的影響你的申請結果,可是這個一定是加分。因為我們最重要的、最大的資產就是校友。

LBS MiM 面試評分標準&Checklist

Jason: 剛剛有聊到那個 MBA 跟 MiM 的特色。重點是 Current Student,就是校友也可以擔任面試官,那你現在也變成 LBS MiM 的面試官之一。你可以分享一下你可以分享的,比如說,你們有沒有一些流程是學校會給你們一個 checklist 或是會不會給一個評分表說有哪些 criteria 是學生需要表達出來的,還是你們綜合給個分、推薦或不推薦這樣?

Andrew: 我講我覺得我可以講的部分,當然評分表是有的。我們也需要這個,我感覺是我非常敬佩 LBS 面試官跟學校的部分。他們對這個流程是蠻嚴謹的,面試官每面試完一個人會需要寫一個非常非常完整的報告給學校。所以,身為一個面試官,我真的需要非常了解我們的面試內容,很用心地在面試。那個完整的報告是學校真的會很認真地去讀,然後去看面試官寫的如何,和最後的推薦。

所以,其實流程是這樣,就是你投 LBS、然後你收到面試官的通知。有一個面試官面試完之後,會送回評分委員會那邊,再重新連著你前面的 profile 一起重新審一次。所以不會是面試官說好你就一定上,也不是面試官說不好你就一定不上。然後面試官的好與不好也不是一翻兩瞪眼的雙面、不是只有好與不好而已,是有分不同等級的好與不好

Jason: 所以你們有很細的分數?

Andrew: 沒錯沒錯。所以我覺得這是我蠻佩服他們的一個地方,就是很嚴謹,真的能夠蠻完整地去反映這個面試者的情況和他在各個不同面向的表現。嗯,對,那像你們面試官這樣子也是沒有拿薪水的嗎?就真的是自願,就是校友啊,你就要花時間去做這個面試,然後面試完還要寫一個報告給他們這樣。嗯,是的。

MBA 跟 MiM 的特色:霍格華茲分類帽

Jason: 嗯,那像我覺得上次我跟林修諒聊到,他有把 MBA 比喻為職涯兄弟會,或是霍格華茲分類帽之類的。我覺得 MBA 跟 MiM 真的特色是在文化上嗎?就是他們很主動,比如說他們講校友 network 不是講講而已,可能是他把整個學校文化都塑造成這樣。那你一進來的時候你就獲得很多幫助,那你之後畢業後你也會願意奉獻。

Andrew: 完全是!沒錯沒錯。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這就是為什麼前面我講的那幾個特質很重要,因為你必須要真的能夠享受這些 connection 帶給你的價值,並且能夠利用這些 connection 達到你的目的,然後你自己能夠無私地去奉獻給未來的有機會受到幫助的學生們。所以你自己這個人能不能夠真的 live on 這些價值、享受這些事情,然後應用到你未來的整個人生。

在 LBS,我這一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我真的交到了一群志同道合一輩子的好朋友,但大家都在世界各地。所以我覺得 connection 帶給我這一年最大的資產和幫助。那我覺得回歸到你的問題就是,或許它是個方向,也或許沒有吧。能不能把你這個人分類到適合你的地方。如果你就是一個這樣的人,適合這個 program,我相信你能夠在這裡面獲得到很多。如果你不是一個這樣的人,但你想要變成這樣的人,或是你想訓練自己成為這樣的人,你也很適合到 MBA 或者 MiM 去把自己放到那樣的環境裡,強迫自己建立起人脈,變成一個享受人脈的人,享受關係的過程。

文書撇步&履歷準備:有沒有一些 tips 可以給讀 MiM 或計劃留學的學生?

文書的 tips 最大的就是找到學長姐,或是找到那所學校有成功申請上的朋友們幫助,幫你看、幫你修。這是重中之重。除此之外的話,文書其實很大程度的可以共用。申請世界各地的商學院,其實你的文書有很大程度都可以共用,CV 基本上也都是可以共用。重點是你能不能夠了解到你現在要申請的這個學校注重什麼部分,這個 program 有什麼特點,有什麼是只有這個 program 有的。你就要很清楚地寫到你的文書裡。

舉例來說,LBS 有一些很特殊的活動,比如說社團的旅遊叫做 TREK,每個禮拜四都有一個校友的 networking 活動叫做 Sundowners,MIM 裡面會有一個到世界各地去訪問學習的一周的 program 叫做 Global Experience。這些名字你只要能夠具體地寫到你的文書裡,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有了解過的,有找過裡面的學生了解過,因為這些名字都是只有這個學校特別有的特別取的。我們其實很清楚一看就可以看得出來你是否有對 LBS 做好功課,或是有沒有對這個學校做好功課。我覺得這就是你的文書主體架構,你可以共用沒問題。只是這些細小的名詞使用和課程的名詞使用,你需要很精確地用到這個學校專門的術語。

留學時,如何跨海找到工作?需要簽證嗎?

Jason: 你當初在讀 LBS 求職的時候,有拿到很多 offers 嗎?包括亞馬遜啊,金融業的 UBS,還有管顧業,甚至還跨海找到了杜拜的羅蘭貝格。那我想了解你當初怎麼跨海找到工作的?需要簽證嗎?或是需要證明什麼東西嗎?

Andrew: 簽證當然是一個問題,如果是簽證比較難拿到的地方,比如說美國,沒有身份的話,當然比較難跨海找工作。但不論是杜拜、香港這兩個地方,簽證不會這麼難拿,對我們亞洲人來說。歐洲也有一些零星的案例是有辦法去的。首要當然是先了解對方的簽證問題,但這其實都是小問題,最重要的問題還是準備好自己,做好完整的準備之後就投吧。他能不能夠給你簽證其實是他的決定,你就把該做的做好。如果你足夠優秀他其實也會願意給你簽證。

至於怎麼跨海找工作,很大一部分其實是 networking。如果你了解到這個地方招了很多你的學校的校友,那代表你有很大的機率能夠去到這個地方,因為他歡迎你的校友,能夠收你的校友。以杜拜為例,收了很多 INSEAD 和我們學校的學生,在管理顧問方面,每年都有很多學生目標一開始就設定在找中東的工作,或是設定要找香港的投行金融工作。如果你看你的同儕目標設在那邊,你就可以去了解為什麼他們把目標設在那邊,其實機會就在那邊,如果你的同儕都往那邊跑的話。

Jason: 那我想問,比如你在求職的時候,看那個 JD,有些公司是直接說需要 applicant 已經有簽證,或者不需要另外申請簽證的情況,那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你還是會投嗎?

Andrew: 還是要誠實,因為騙沒有意義。如果他不能 sponsor 你簽證,就是不能,即便拿到 offer 也可能會殺於而歸。所以重點是不要騙,不要說謊。如果需要簽證就說需要,不需要就說不需要。如果 JD 上面很明確地說不 sponsor,那或許真的沒辦法。如果你還是很希望到這個公司工作,可能還是要 networking 問一下有沒有機會,或是從實習生開始做,有沒有辦法。

像在英國,一般學生不太需要考慮簽證問題。剛來英國讀書的學生,畢業後有兩年的簽證讓你找工作,這兩年你不需要考慮簽證問題。你可以失業,待業,去任何 allow 的地方工作。一般常見的工作沒有問題,不需要考慮簽證問題。即便公司說不能 sponsor,但你手上有簽證,所以不需要 sponsor。兩年後才需要考慮。現在英國工作簽證門檻跳高了,薪水門檻跳高了,成何變難。但核心重點是不說謊,基本上在英國讀書的學生都有簽證,有工作權利,所以不太需要擔心。

一些 takeaway 給希望留學後在海外找到工作的學弟妹

Takeaway 不敢當,其實這些都是我自己的經驗,五年來六年來的累積和感想。這就是為什麼 coffee chat 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你能在 30 分鐘內了解一個人 6 年、10 年、15 年、20 年的經驗分享,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率和時間投資報酬的方式。我真的很享受認識人和逛街善緣的過程,了解到對方的經驗,學到東西。除此之外,可能比較偏工作或是人生比較正經的事情,享受人生不同體驗很重要。我現在非常開放未來生命會帶我到哪裡就到哪裡,不設限制,心態開放,享受生活的當下和身邊的人,創造美好回憶。體驗對我來說很重要。

最後,面對挫折或問題,相信一切都會過去,未來回頭看會有轉機。像當年準備學測失利後,我才有機會到英國讀書,才有現在的機會和經驗分享。所以挫折會帶來不同心得和機會。遇到問題好好和身邊的人聊聊,或是找我聊聊。任何機會不要錯過,任何選擇不要後悔,都會帶你到一個新的地方,回頭看都是好的。歡迎大家 connect 和我聊,我都非常歡迎,希望我的一點小經驗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發。

Jason: 一定有一定有。今天非常謝謝 Andrew 的分享,這兩集包括管理顧問業、練 case、英國留學,他自己整個求學歷程和求職歷程都有分享到。我們也會把 Andrew 的 LinkedIn 或 Instagram 連結放到資訊欄,大家如果想 connect 可以加他好友,用他推薦的 LinkedIn 私訊別人的方式私訊他,建立 connection。


留學&求職資源彙總

  • 💰 雅思 IELTS 報名 $500 折價券:「點我」填寫問卷即可領取
  • 🎯 OfferLand 落點分析:「點我」獲得精選留學顧問免費諮詢一次!
  • 📚 我寫的電子書:「輸入優惠碼:blog100」獲得履歷、SOP 文書、英文面試攻略專屬折扣

我架設了「OfferLand 留學申請落點查詢系統+留學&職涯平台」,累積 5,800+ 用戶、300+ 文章、4,500+ 申請落點數據!點進來查詢落點&閱讀乾貨,探索最友善的論壇,留學生&新鮮人都在 OfferLand.cc 上討論~

(如您正使用 IG 瀏覽本網頁,請在瀏覽器輸入網址 offerland.cc,以免無法用 Google 登入)

👉🏻 歡迎 加入 OfferLand LINE 好友,獲得個人化落點訂閱推送!


歡迎收聽我的 Podcast「Jason 學長課後自習室」~

在這裡,我將用輕鬆的對話收錄留學&職場上各式各樣的精彩故事 無論是正在探索的學生、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還是正在尋求職涯成長的專業人士,相信每一集都將讓你有所收穫!

大家不僅能隨時隨地進入自習室,探索其中的故事、學習新的技能和獲得見解,也能與我一起高效成長、闖蕩職涯! 無論你是想尋找職場撇步,還是渴望聽到真實人生的故事,「Jason 學長課後自習室」都將帶給你輕鬆、有趣和實用的內容 快來點開每一份筆記,與我一同探索職場的無限可能!


我的 Instagram (@jason_career) 平時會分享更多高效成長、外商職涯、留學申請等内容。
一起為履歷加分、在人才市場脫穎而出!歡迎大家追蹤、找我聊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