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時間: 2023 年 08 月 24 日
本文是 Podcast 逐字稿精簡版!歡迎點擊連結 👉🏻 收聽完整內容~
喜歡的話,記得到各大平台給我的 Podcast 五星好評呦 🌟(逐字稿整理不容易 🥹)!
本集節目由「OfferLand」贊助播出,OfferLand 是一個「專為留學生和職場新鮮人打造的論壇」,除了論壇以外,我們還提供 留學申請落點查詢系統、促進資訊對稱,一起共創專業的留學&職涯平台!
嗨!歡迎收聽「Jason 學長的職涯資料夾」,我是主持人 Jason。我長期分享職涯與留學相關內容。在這裡,大家不僅能「打開」資料夾、探索故事,也可以跟我一起「編輯」資料夾,豐富經歷、獲得見解、學習新知識!
哈囉 今天想要跟大家聊聊的三件事
是留學申請前你必須知道的事情
- 第一件事是 Self-reflection 就是申請前的自我反思
- 第二件事是適不適合出國讀書 還有需不需要出國留學
- 第三件事就是留學申請時學校是怎麼做評比考量
他們是怎麼考量一個學生該不該錄取他
成績在這個申請環節中到底重要不重要
這幾個問題其實大部分留學生
應該在申請階段的時候都會遇到
如果大家去爬文 其實會蠻常看到一些
可能是雞湯文 就是鼓勵大家都是去跳脫舒適圈
不用考慮自己的現實情況
反正就是出國留學
大家都推薦你去出國留學
其實我今天就是想要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然後可能這些資訊不是在網路上經常看到的內容
如果大家都好奇的話
那我們就繼續聽下去吧
自我反思是什麼?為什麼要自我反思?
首先我們先從自我反思開始聊一下
如果大家有追蹤我的 Instagram (Jason 學長) 的話
其實我還蠻常提到 Self-reflection,就是自我反思這個概念喔
這個概念其實是在很多人
在留學申請階段的時候 很常忽略的一個概念
因為其實很多不管是留學代辦或是顧問
或是網路的資源文章等等
他們都不太會提到這一塊的內容
畢竟這個有點像是自己需要做的功課嘛
可能是自己在留學申請前,就需要想好自己的目標等等
那我就來分享這一塊的概念
其實自我反思會涵蓋到很多塊或是很多個領域
那包括你的自己的職涯規劃,還有你過去經歷的反思
還有你自身特質的挖掘等等
那比如說我們通過自我反思才能將過往的每一件事情、每一段經歷連成一條線
並且把這條線去跟未來的不管是職業規劃
或是人生規劃去做連結
那這個概念其實到留學申請或甚至是求職上都很重要
比如說我 可能大二的時候開始創業
我自己的未來目標可能是在新創圈打滾
那所以我在大四的時候決定在創投實習
就是從新創跳到桌子另外一端去創投實習
去了解他們是如何評估一個新創公司
那第二個可能比較常見的例子就是說
如果一個學生在大學的時候學到某一堂課、某一個活動、某一個講座
那他開始對一個領域感興趣
那比如說是雲端計算
他去做雲端計算相關的實習
去確認自己的熱忱
那他在做實習的過程中
他可能也發現自己缺乏了某一塊
不管是知識或是某一塊行業的一些見解
或是行業的一些實踐經驗等等
他可能希望通過研究所去彌補
或是去補足這塊缺失
這些自我反思其實你要叫他自我反思
或是你要說是把很多一點一點的故事
把它串起來變成一條線
我出版了三本電子書!分別是:SOP、CV、英文面試,每本都超高 CP 值、乾貨滿滿、銷售破百本,持續更新增補內容,陪伴大家走過留學申請!當你看到這邊,恭喜你獲得讀者專屬優惠碼!
輸入優惠碼:BLOG100,每本電子書都折 $100,三本一起購買就可以折 $300!
👉🏻 點擊這裡一次搞懂申請需要的資源、撇步和知識吧!用傳統代辦 3% 不到的價格,獲得 300+% 價值~
自我反思為什麼會在留學申請上,那麼重要呢?
因為其實因為如果大家在準備申請材料的時候
可能大部分人都是先做履歷再做 SOP
然後最後如果有面試環節的話
他們就開始準備面試
那大家可能就會被這個準備的流程
給欺騙的話或是搞混
就是因為我先做履歷
那履歷就是把我每一條經歷單獨列出來
比如說我大一做了什麼 大二做了什麼
然後大三大四做了什麼 然後畢業後做了什麼
接下來換到寫 SOP 或是寫 Personal Statement
寫 Essay 的時候 那其實我們就要把履歷
這些比較相關的內容去挑選出來寫在 SOP 上
那要把他們這些點連成一條線去寫出來
然後再去連接到我自己的未來計畫
這個東西就會在留學申請上非常重要
比如我們剛才舉到例子說
如果我的可能大學做了哪些事情
我在實習中發現自己
確實對這塊東西感興趣
但我同時也發現我自己缺乏哪些東西
所以我才需要通過研究所
可能學校有哪些資源等等或是學校的課程去
讓我可以快速彌補這一塊
然後可以讓我在畢業後馬上去進入我感興趣的行業
那如果你可以把過往的一些經歷
像這樣去把它串成一條線
甚至把你的學校跟你的未來計畫
都連成同一條線的話
那學校或是招生官在看你的
這個 Essay 的時候就會發現
這個人其實是有做過很可能深層式的思考
然後也有規劃好自己的未來方向
也有了解說那我大學的時候做這些事情
或是我以前到底做了什麼
那剛剛有提到的是
可能職涯規劃或是過往經歷的反思
那過往經歷的反思
我還想補充一點就是
如果大家不太清楚怎麼做的話
你把履歷寫出來後
你可能會發現有很多段經歷嘛
那比較好實踐的方式其實就是
我看著我的履歷
那比如說我第一段實習結束後
為什麼要去第二段實習
那第二段實習結束後
為什麼第三段還要去另外一間公司實習等等
那如果你把每一段經歷就是
第一點就是你為什麼要去
第二點就是你結束後為什麼要去另外一家公司
這些東西把它簡單的思考過後
其實你就比較容易去串成一個故事
就是比較好發掘說
當初為什麼你自己會這樣做
再來就是自我特質的挖掘
這一點其實應該算是最難啦
在留學申請的環節中
如果你要把一個文書寫好
你就必須真的很了解自己喔
比較容易的方式應該是你把你的故事寫出來
比如說我們剛才把過往經歷
跟你學校還有未來的規劃都串成一條線之後
那你發現你過往經歷你做的事情是哪一些
你在做這些事情有沒有一些共通點
比如說你很喜歡領導一個小團隊
或是你很喜歡帶來一個改變
或是你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或是業餘時間 你的興趣有哪一些等等
那從這些小小的事情中
你就可以慢慢的發掘自己的自身特質
它不一定要限縮成一個形容詞
它可以是一句話
那你就會比較好去思考一下
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人
那自己可能擅長的點是哪裡
或是你自己在工作的環境上
你喜歡做哪些事情去影響他人等等
那這種自我特質的挖掘
你完成後你就會更清楚自己
在不管在一個團隊中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或是你未來在工作職場上
或是甚至你去學校的課堂上
你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那這些東西都是會在
尤其是美國的研究所
他們會很喜歡問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
然後去慢慢的去等於測試說
你到底有沒有做好 Self-reflection
到底有沒有了解自己的特質是哪一些
然後自己的價值觀有哪一些
如何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出國讀書?
再來第二點就是如何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出國讀書
這個其實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問題啦
這一題其實我在大學問這個 Podcast
之前有邀請我去採訪的時候有提到這一題
我那時候有簡單的回答喔
我今天就想要把它展開來講
如何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出國讀書
其實這個問題那重點應該是適不適合嘛
你就必須先把
可能適不適合或是想不想要跟需不需要
你要把它分清楚
即使你暫時不適合出國讀書
但如果你真的想要
或是你真的需要去留學的話
你就可以嘗試把這些不適合的地方去解決
那如果我們單單從適不適合的角度去切入的話
我認為有三個事情是需要考慮的喔
第一點就是目標明不明確
那比如說
你到底了不了解自己為什麼要出國讀書
那如果你不了解的話你根本沒有動力去申請
或是你根本沒有動力
在那邊讀書 在那邊認真地
把心力花在這個留學的體驗上
這樣導致說你浪費錢又浪費時間
第二個事情就是語言能力
雖然語言能力可以在留學過程中慢慢變好
但如果你在出國前就可以把它補足的話
你在留學的時候體驗肯定是會更好
所以你在那時候的生活體驗或是學習過程
或是你在跟外國的同學或老師交流的時候
都會更加分
或是你自己會更好地體會一些事情
你不會因為語言隔閡而導致你
在吸收知識或是在交流或在學習增長上有所限制
那第三個事情就是個性特質啦
比如說如果你都決定好你要出國讀書了
那你可能要嘗試看看以各種方式去跳脫舒適圈
或是你去多結交一點不同國家
或不同文化的朋友那去體驗當地的文化
甚至是這種享受孤獨的能力
或獨立的能力
這都是可以在出國留學的時候
好好去體會跟學習的
再來是我們剛才聊了一下適不適合
我們再來討論的是需不需要
其實需不需要留學申請
應該說你需不需要出國留學
這件事情是很少人會跟你講的
因為比如說留學代辦
他根本不會想跟你討論這件事情
因為他就是想要你跟他簽約
然後把你推出去出國留學嘛
不然他沒錢賺
那我今天想要討論的是
你到底需不需要出國留學
那如果你要討論一個事情或是一個物品
它是不是必需品的話
那判斷方式
可能就是你到底是不是一定要擁有它
那如果你要判斷留學在你的人生中
或在你的職涯規劃中到底是不是一個必需品的話
那它的判斷方式可能就是
出國留學能夠怎麼樣的幫助你
達到你的長期目標
或至少加速你達到你的人生或職業目標
比如說你的目標
可能是進入國際職場你可能不僅僅想要在台灣
你可能想要到大中華其他國家的地方去工作
或是甚至跳到歐美
那留學這件事情
是不是可以讓你更好的在其他國家找到工作
比如說你在可能全世界都比較認識的學校
拿到研究所學歷以後
就是你畢業學校那間國外大學的校友
他們是不是成功可以在各個國家的
國際職場上打開一條道路
讓你可以更容易到其他國家的地方求職
這可能就是可能某些人會想要去留學申請的其中一個原因
出國留學常見原因:Pivot 跳轉
再來我想要聊到的是一個 MBA 社群中很常談到的一點
或是一個概念吧 它叫 Pivot 就是 P-I-V-O-T
中文可能叫我自己會把它翻成跳轉啦
那大家會說你申請 MBA 就是
可能有三種 Pivot
一種是你職能就是你工作的內容的 Pivot 的轉變
那第二種可能是你的工作的地理位置的轉變
可能從台灣工作變成可能要到美國工作等等
那第三個 Pivot 就是你的行業的改變
比如說我一開始在可能顧問業工作
那我想要通過 MBA
或是通過一個碩士 Pivot 到可能科技業
那很常有 MBA 校友說
可能 Pivot 一種東西是有機會
或是容易的比如說我想要跳轉地理位置
我的職能跟我的行業都是維持一樣
這可能比較容易那兩種 Pivot 可能就非常有挑戰性
你就要提早做準備嘛
把很多的可能遇到的點都趕快提前解決掉
那三種都 Pivot 的話
那你真的很強哦
那你可以通過留學去轉變你的職能
轉變你的工作內容
你又可以轉變你的行業
那你同時又可以轉變你的工作的地理位置
那這種算是神人啦
那我會提到 Pivot 這個事情
其實是因為它就可以代表說
你判斷你到底需不需要出國留學
那因為這三種 Pivot
其實就是大部分 MBA 申請者
他們申請 MBA 的原因哦
那我最後想要提到一個概念
就是說你必須先了解自己的目標
你到底為什麼要去留學
然後再去評估說留學或是這個學校
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哦
比如說我學校提供哪些資源
哪些課程 或是學校的校友人脈
或是學校的某些特別的 program
或是他們的一些教授 提供哪些資源等等
這些東西都是你可以去利用的
而不是反過來說 我先決定我要留學
然後再去思考說留學可以幫助我達到什麼目標
這其實有點 有點本末倒置
畢竟你是先要了解你的目標你再去決定留學嘛
畢竟留學是一種手段啦
很高的GPA、很多的活動經歷,國外學校會比較看重哪個呢?
那再來我們要討論到的是最後一點
就是留學申請的時候
學校可能是怎麼做評比那他們什麼挑學生
或是成績 GPA 到底重要不重要
這邊我想要提到一些概念是招生官在審核申請的時候
其實是找理由去錄取你哦
而不是找理由去拒絕你所以你在申請的時候
你在不管是 SOP 或是 PS
你要從你自己的目標開始描述
就是說為什麼需要這間學校
你在進來這間學校之前
有哪些經歷
那你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做了哪些準備
那現在是不是
如果你要達到這個目標
就只差進入這間學校讀書這一步
那如果你去讀書
你就可以更快速的達到你的長期目標
那這件事情你如果寫清楚的話
學校就知道 OK 你進來這間學校
我們這個學校真的可以幫到你
那再來我們要討論到的是
學校他們招生官或教授在挑學生的時候
到底是怎麼挑的
首先很多人會問說 GPA 到底重不重要
其實我認為 GPA 還是算偏重要的一個評分因素
因為它算一種客觀 可以量化數據嘛
那學校在收到一兩千個申請者的時候
他可以短時間用很客觀的數據 比如說這些申請者
他們的畢業學校啊還有他們 GPA
用這些數據去快速了解說學生的學術能力
比如說他們給一個門檻
可能低於 2.0 那先刷掉不看
我們先看 2.0 以上的
那他們可能甚至用 GPA 高到低去排序
以美國研究所為例
他們可能同時還會更看重一些學生的全面特質
比如說我在可能 GPA 3.5 以上
這群人同一個 Pool 裡面對比的時候
然後就可能看說 OK
我們這些人他們的 PS SOP 寫的怎麼樣嘛
比如說他們有沒有實習經歷
那這些實習是否讓他們對自己的職業目標更加了解
當然除了實習以外
可能有一些課堂專案
或是研究經歷 或是助教經歷等等
那這些東西就是對於申請來講都很加分
畢竟他們會很希望招到一些
全面性比較多元的一些學生啦
而不是只單單會讀書
再來就是美國學校又更注重的一點是
DE&I 就是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就是多元平等包容
那他們想要了解你的價值觀
就是你在課業跟職涯以外
你可能注重哪些東西 比如說你有沒有回饋社會
你注重哪一些議題
你是不是有關注一些少數群體的待遇等等哦
那再來就是說 如果其中一項做得不好
是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哦
這一點我完全不認同哦
就是他們不太像是可能台灣的學測
你考完幾科之後你把成績加上去
你就基本上定生死了
但他們其實會關注的東西是特別多的
不然他們幹嘛在申請網頁中
叫你提交那麼多資料嘛
那比如說你 GPA 沒有很好的話
你就可以想辦法用其他方式
或其他手段去證明你有一些學術能力哦
比如說你可能考 GMAT GRE
去變相證明說你有一些學術能力
或是你寫一篇 Optional Essay 去解釋說
你有沒有一些合理的理由
或是你的成績有沒有慢慢變好的趨勢等等
那所以這又回到我一開始講的
一個概念就是招生官在審核申請的時候
他們是在找理由錄取你
而不是在找理由拒絕你
所以你應該是想辦法引惡揚善
想辦法找出自己的閃光點之後
就把它當作你的 selling point
就只講這些把你的賣點好好的寫好
而不是一直著墨在自己可能不好的地方
而去想辦法去解釋啊找理由等等
然後一直提醒說 可能我 GPA 不好
然後你一直在 Optional Essay
或是在 Essay 裡面講到這一塊
那就是有點像戳自己痛處嘛
那不太需要做這件事情
反而是你要趕快找出自己的賣點
然後去把這個閃光點這件事情寫出來
然後去給他理由去錄取你哦
結語&總結
那今天我分享了留學申請前
應該說留學前你必須知道的三件事情
但其實內容有點廣
那我想要簡單的總結一下
那第一件可能是 self reflection
就是留學申請前的自我反思
那反思的內容包括職涯規劃
那還有過往經歷的反思
自身特質的挖掘等等
那這個事情其實應該說
說的比做的簡單
那所以大家在做的時候
其實就是把履歷拉出來
然後列一下然後好好去思考你每一段經歷
當初為什麼要去做
然後做這段經歷可能學到或是獲得一些體會是什麼
然後再去慢慢的去連接起來
然後連接到學校啊
然後再去連接到未來的一些職業規劃或人生規劃
第二件事情就是適不適合出國讀書
那我還有提到說你需不需要出國讀書
然後常見出國讀書的理由啦
比如說剛才有提到三個 pivot 嘛
那最後第三點就是留學申請時
可能學校是怎麼做評估考量然後成績重不重要
那這個重點其實就是說
雖然 GPA 還算是可能偏重要
可能 30% 到 50% 的重要性
但是一個概念就是你要好好的隱惡揚善
就是找出自己的閃光點跟特點
然後不要一直圍繞在自己的缺點
然後你把你自己的故事想好
然後寫出來 把你的未來規劃寫出來把這些東西
用自己可能真實的口吻去寫出來
讓教授 讓學校更了解你之後
那你提交完這個申請文書
或提交完這個申請材料
你就沒有遺憾了嘛
那你就想說我已經盡可能的把東西都寫完了
那學校要不要錄取
我就不在我掌控之中
所以我給大家的建議就是說你在留學申請前
這三件事情真的必須先去
好好的了解一下然後再自我反思做完
然後了解自己需不需要
或適不適合出國讀書後然後你在留學申請時
把各個元素各個環節
然後去把它兼顧一下在你的申請材料中
盡量的找出自己的閃光點跟特色
那就會增加很多錄取率然後去提升自己
掌握夢想 offer 的機會
那今天這集的 Podcast
就差不多到這邊那如果大家還想了解更多
關於留學申請裡面的一些撇步
或是裡面的一些小概念
那我之後都會再想辦法
做幾集 Podcast 分享給大家聽
那可能今天提到的 GPA
或是今天提到的這種自我反思
其實都可以單獨拉出一集
好好講個 30 分鐘一小時啦
那我今天只是想要
綜合的讓大家了解
先必須趕快把這三個概念趕快先了解一下
那自己可以提前的去做規劃
跟做打算啦
本集節目就到這邊
如果你喜歡 請一定要給我五星好評
並留言分享出去如果你有任何想要跟我討論的
或是報名成為來賓
歡迎私訊我的 Instagram Jason 學長
就有機會被選中做成一集 Podcast
新增屬於你的資料夾喔
那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我建立的 留學申請落點查詢系統+留學&職涯論壇平台 已累積 3,000+ 用戶、150+ 文章、600+ 申請落點數據!留學生&職場新鮮人都在 OfferLand 上討論~
(如果你正在使用 IG,請直接在手機瀏覽器打上網址 offerland.cc,以免無法使用 Google 進行登入)
也歡迎大家 加入 OfferLand LINE 好友,收穫個人化推送!
我的 Instagram (@jason_career) 平時會分享更多留學申請、職場資訊、英文檢定等内容。
一起為履歷加分、在人才市場脫穎而出!歡迎大家追蹤、找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