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前你必須知道的三件事,申請「前」的自我反思! (Podcast 精華)

最後更新時間: 2024 年 03 月 17 日

本文是 Podcast 逐字稿精簡版!歡迎點擊連結 👉🏻 收聽完整內容

喜歡的話,記得到各大平台給我的 Podcast 五星好評呦 🌟(逐字稿整理不容易 🥹)!


本集節目由「OfferLand」贊助播出,OfferLand 是一個「專為留學生和職場新鮮人打造的論壇」,除了論壇以外,我們還提供 留學申請落點查詢系統、促進資訊對稱,一起共創專業的留學&職涯平台!

嗨!歡迎收聽「Jason 學長的職涯資料夾」,我是主持人 Jason。我長期分享職涯與留學相關內容。在這裡,大家不僅能「打開」資料夾、探索故事,也可以跟我一起「編輯」資料夾,豐富經歷、獲得見解、學習新知識!

今天想要跟大家聊聊的三件留學申請前必須知道的事情:

  1. Self-reflection(申請前的)自我反思
  2. 「適不適合」出國讀書,還有「需不需要」出國留學
  3. 留學申請時,學校是怎麼做評比考量?他們是怎麼考量一個學生該不該錄取,成績在這個申請環節中到底重要不重要?

這幾個問題其實大部分留學生在申請階段的時候都會遇到,如果大家去爬文,其實會蠻常看到一些雞湯文,就是鼓勵大家都是去跳脫舒適圈,不用考慮自己的現實情況。反正就是出國留學、大家都推薦你去出國留學。

我今天想要分享我自己的看法,這些資訊可能不是在網路上常見的內容。如果大家都好奇的話,那我們就繼續聽下去吧~

自我反思是什麼?為什麼要自我反思?

首先我們先從自我反思開始聊一下!如果大家有追蹤我的 Instagram (Jason 學長) 的話,其實我還蠻常提到 Self-reflection(自我反思)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其實是在很多人,在留學申請階段時很常忽略的一個概念。

因為其實很多不管是留學代辦或是顧問,或是網路上的資源文章等等,他們都不太會提到這一塊的內容。畢竟這個有點像是自己需要做的功課,有點像是自己在留學申請前就需要想好自己的目標。

那我今天想分享這一塊的概念。自我反思其實會涵蓋到很多塊領域,包括你自己的職涯規劃,還有你過去經歷的反思,甚至包含你自身特質的挖掘等等!

我們需要通過自我反思才能將過往的每一件事情、每一段經歷連成一條線!並且把這條線去跟未來的,不管是職業規劃或是人生規劃去做連結。那這個概念其實到留學申請或甚至是求職上都很重要!

比如說我可能大二的時候開始創業,我自己的未來目標可能是在新創圈打滾,所以我在大四的時候決定在創投實習,從新創跳到桌子另外一端去創投實習,去了解他們是如何評估一個新創公司。

那第二個可能比較常見的例子就是說:如果一個學生在大學的時候學到某一堂課、某一個活動、某一個講座,他開始對一個領域感興趣,比如說是雲端計算,他就開始去做雲端計算相關實習去確認自己的熱忱。在他做實習的過程中,他可能也發現自己缺乏了某一塊,不管是知識或是某一塊行業見解或是實踐經驗等等,他才有了這個希望通過研究所去彌補或是去補足這塊缺失的想法。

自我反思其實就是把自己以往很多零零散散、一點一點的故事,把它串起來變成一條線。從過去的經歷串接到未來,找出這條線中最核心的熱忱、目標跟興趣愛好(內部驅動力),找出到底是什麼事情驅動你做出這些決定!


我出版了三本電子書!分別是:SOP、CV、英文面試,每本都超高 CP 值、乾貨滿滿、銷售破百本,持續更新增補內容,陪伴大家走過留學&求職!當你看到這邊,恭喜你獲得讀者專屬優惠碼!

輸入優惠碼:BLOG100,每本電子書都折 $100,三本一起購買就可以折 $300!

👉🏻 點擊這裡 一次搞懂申請需要的資源、撇步和知識吧!用傳統代辦 3% 不到的價格,獲得 300+% 價值


自我反思為什麼會在留學申請上,那麼重要呢?

其實大家在準備申請材料的時候,可能大部分人都是先做履歷再做 SOP,然後最後如果有面試環節的話,他們就開始準備面試。大家可能就會被這個準備的流程給欺騙的話或是搞混,就是因為我先做履歷,那履歷就是把我每一條經歷單獨列出來,比如說我大一做了什麼、大二做了什麼、然後大三大四做了什麼,然後畢業後做了什麼。但除了列出所有經歷以外,應該找出重要的閃光點和學校在意的核心特質 (Core Value),再從這些重點中去深挖 bullet point,把履歷做到去蕪存菁。

接下來換到寫 SOP 或是寫 Personal Statement、寫 Essay 的時候,那其實我們就要把履歷這些比較相關的內容去挑選出來寫在 SOP 上,要把他們這些點連成一條線去寫出來,然後再去連接到我自己的未來計畫,這個東西就會在留學申請上非常重要。

比如我們剛才舉的例子,可能大學做了哪些事情,我在實習中發現自己確實對這塊東西感興趣,但我同時也發現我自己缺乏哪些東西,所以我才需要通過研究所,可能學校有哪些資源等等或是學校的課程去讓我可以快速彌補這一塊,然後可以讓我在畢業後馬上去進入我感興趣的行業。

那如果你可以把過往的一些經歷像這樣去把它串成一條線,甚至把你的學校跟你的未來計畫都連成同一條線的話,那學校或是招生官在看你的 Essay 的時候就會發現,這個人其實是有做過很可能深層式的思考,然後也有規劃好自己的未來方向,也有了解說那我大學的時候做這些事情,或是我以前到底做了什麼。

那剛剛有提到的是職涯規劃或是過往經歷的反思。那過往經歷的反思,我還想補充一點就是:如果大家不太清楚怎麼做的話,你把履歷寫出來後,你可能會發現有很多段經歷。那比較好實踐的方式,其實就是我看著我的履歷,那比如說我第一段實習結束後,為什麼要去第二段實習?那第二段實習結束後,為什麼第三段還要去另外一間公司實習?

如果你把每一段經歷的「前因後果」都想清楚,包含:

  • 第一點:你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
  • 第二點:這件事結束後,你為什麼要去另外一家公司?

這些東西把它簡單的思考過後,其實你就比較容易去串成一個故事,就是比較好挖掘說:當初為什麼你自己會這樣做。

再來就是自我特質的挖掘,這一點其實應該算是最難啦!在留學申請的環節中,如果你要把一個文書寫好,你就必須真的很了解自己喔!比較容易的方式應該是你把你的故事寫出來,比如說我們剛才把過往經歷、學校還有未來的規劃都串成一條線之後,那你發現你過往經歷你做的事情有哪一些,你在做這些事情有沒有一些共通點。

比如說你很喜歡領導一個小團隊,或是你很喜歡帶來一個改變,或是你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或是業餘時間,你的興趣有哪一些?

從這些小小的事情中,你就可以慢慢的發掘自己的自身特質,它不一定要限縮成一個形容詞,它可以是一句話。那你就會比較好去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人,那自己可能擅長的點是哪裡?或是你自己在工作的環境上,你喜歡做哪些事情去影響他人。

那這種自我特質的挖掘,你完成後你就會更清楚自己,在不管在一個團隊中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或是你未來在工作職場上,或是甚至你去學校的課堂上,你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那這些東西都是會在尤其是美國的研究所,他們會很喜歡問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然後去慢慢的去等於測試說:你到底有沒有做好 Self-reflection?到底有沒有了解自己的特質是哪一些?然後自己的價值觀有哪一些?

如何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出國讀書?

再來第二點就是如何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出國讀書,這個其實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問題。這一題其實我在大學問這個 Podcast 之前有邀請我去採訪的時候有提到這一題,我那時候有簡單的回答。我今天就想要把它展開來講,如何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出國讀書?

其實這個問題的重點應該是「適不適合」,必須先把:適不適合、想不想要、需不需要分清楚

即使你暫時「不適合」出國讀書,但如果你真的「想要」,或是你真的「需要」去留學的話,你就可以嘗試把這些不適合的地方去解決,那如果我們單單從適不適合的角度去切入的話,我認為有三個事情是需要考慮的。

第一點就是目標明不明確:比如說你到底了不了解自己為什麼要出國讀書。如果你不了解的話你根本沒有動力去申請,或是你根本沒有動力在那邊讀書,在那邊把心力花在這個留學的體驗上,這樣導致說你浪費錢又浪費時間。

第二個事情就是語言能力:雖然語言能力可以在留學過程中慢慢變好,但如果你在出國前就可以把它補足的話,你在留學的時候體驗肯定是會更好。所以你在那時候的生活體驗或是學習過程,或是你在跟外國的同學或老師交流的時候,都會更加分。也會更好地體會一些事情,你不會因為語言隔閡而導致你在吸收知識或是在交流或在學習增長上有所限制。

那第三個事情就是個性特質:比如說如果你都決定好你要出國讀書了,那你可能要嘗試看看以各種方式去跳脫舒適圈(至少要 Open-minded 有開放心胸),或是你去多結交一點不同國家或不同文化的朋友,去體驗當地的文化甚至是這種享受孤獨的能力、或獨立的能力。這都是可以在出國留學的時候好好去體會跟學習的。

再來是我們剛才聊了一下「適不適合」,我們再來討論的是「需不需要」。其實需不需要出國留學這件事情是很少人會跟你講的,因為比如說留學代辦,他根本不會想跟你討論這件事情,因為他就是想要你跟他簽約,然後把你推出去出國留學嘛(不然他沒錢賺)。

我今天想要討論的是:你到底需不需要出國留學。那如果你要討論一個事情或是一個物品,它是不是必需品的話,那判斷方式可能就是你到底是不是一定要擁有它。那如果你要判斷留學在你的人生中,或在你的職涯規劃中到底是不是一個必需品的話,那它的判斷方式可能就是:出國留學能夠怎麼樣的幫助你達到你的長期目標,或至少加速你達到你的人生或職業目標。

比如說你的目標可能是進入國際職場,你可能不僅僅想要在台灣工作、想要到大中華其他國家的地方去工作甚至跳到歐美。那留學這件事情是不是可以讓你更好的在其他國家找到工作,比如說你在可能全世界都比較認識的學校拿到研究所學歷以後,你畢業學校那間國外大學的校友,他們是不是成功可以在各個國家的國際職場上打開一條道路,讓你可以更容易到其他國家的地方求職,這可能就是可能某些人會想要去留學申請的其中一個原因。

出國留學常見原因:Pivot 軸轉

再來我想要聊到的是一個 MBA 社群中很常談到的一個概念,它叫 Pivot 軸轉。通常大家會說你申請 MBA 可能有三種 Pivot:

  • 工作內容的轉變
  • 工作地理位置的轉變(可能從台灣工作變成要到美國工作等等)
  • 工作行業的改變(比如說我一開始在顧問業工作,想通過 MBA 或是通過碩士 Pivot 到科技業)

Pivot 的中文翻譯為「中樞」或「軸」,而「軸轉」這個概念最重要的也確實在於「軸」這一個字。在想要做職涯或人生上的轉變時,應該要抱有 Pivot 軸轉的概念:一隻腳不動當作軸心、另一隻腳跳到一個新的領域!利用自己在原本領域打下的基礎和經驗,讓自己在軸轉到新領域時有所優勢。(而不是兩隻腳一起起跳,沒有考慮到自己以往的經驗所帶來的優勢為何)

因此,很常有 MBA 校友會說 Pivot 一種東西是有機會或是容易的,比如說我想要跳轉地理位置、我的職能跟我的行業都是維持一樣,這可能比較容易;那兩種 Pivot 可能就非常有挑戰性,你就要提早做準備,把很多的可能遇到的點都趕快提前解決掉。那三種都 Pivot 的話,那你真的很強哦!那你可以通過留學去轉變你的職能、轉變你的工作內容、你又可以轉變你的行業、那你同時又可以轉變你的工作的地理位置,那這種算是神人啦。

那我會提到 Pivot 這個事情,其實是因為它就可以讓你判斷你到底需不需要出國留學。因為這三種 Pivot 其實就是大部分 MBA 申請者他們申請 MBA 的原因哦,那我最後想要提到一個概念:就是說你必須先了解自己的目標,你到底為什麼要去留學,然後再去評估說留學或是這個學校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幫助。

比如說我學校提供哪些資源、哪些課程、學校的校友人脈、學校的某些特別的 program、或是他們的一些教授提供哪些資源等等,這些東西都是你可以去利用的。而不是反過來說,我先決定我要留學,然後再去思考說留學可以幫助我達到什麼目標,這其實有點本末倒置,畢竟你是先要了解你的目標你再去決定留學,畢竟留學只是一種「手段」啦

很高的 GPA、很多的活動經歷,國外學校會比較看重哪個呢?

那再來我們要討論到的是最後一點就是留學申請的時候,學校可能是怎麼做評比。他們怎麼挑學生,成績 GPA 到底重要不重要?

這邊我想要提到一些概念是招生官在審核申請的時候,其實是找理由去錄取你,而不是找理由去拒絕你。所以你在申請的時候,你在不管是 SOP 或是 PS,你要從你自己的目標開始描述。就是說為什麼需要這間學校,你在進來這間學校之前有哪些經歷,那你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做了哪些準備,那現在如果你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只差進入這間學校讀書這一步。你去讀書你就可以更快速的達到你的長期目標。

那這些事情你如果寫清楚的話,學校就知道:OK 你進來這間學校,我們這個學校真的可以幫到你!

那再來我們要討論到的是學校他們招生官或教授在挑學生的時候,到底是怎麼挑的?首先很多人會問說 GPA 到底重不重要?其實我認為 GPA 還是算偏重要的一個評分因素。因為它算一種客觀可以量化數據,學校在收到一兩千個申請者的時候,他可以短時間用很客觀的數據(申請者的畢業學校、GPA),用這些數據去快速了解學生的學術能力。比如說他們給一個門檻可能低於 2.0 那先刷掉不看,我們先看 2.0 以上的,甚至用 GPA 高到低去排序。

另外,以美國研究所為例,他們可能同時還會更看重一些學生的全面特質。比如說我在可能 GPA 3.5 以上,這群人同一個 Pool 裡面對比的時候,可能看說這些人他們的 PS SOP 寫的怎麼樣,他們有沒有實習經歷,那這些實習是否讓他們對自己的職業目標更加了解。當然除了實習以外,可能有一些課堂專案、研究經歷或是助教經歷等等。那這些東西就是對於申請來講都很加分!

畢竟他們會很希望招到一些全面性比較多元的學生,而不是只單單會讀書。再來就是美國學校又更注重的一點是 DE&I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就是多元平等包容。那他們想要了解你的價值觀,就是你在課業跟職涯以外,你可能注重哪些東西。比如說你有沒有回饋社會、你注重哪一些議題、你是不是有關注一些少數群體的情況等等哦。

那再來就是,如果其中一項做得不好是不是完全沒有機會?這一點我完全不認同哦!就是他們不太像是可能台灣的學測,你考完幾科之後你把成績加上去,基本上定生死了。他們其實會關注的東西是特別多的!不然他們幹嘛在申請網頁中,叫你提交那麼多資料~ 那比如說你 GPA 沒有很好的話,你就可以想辦法用其他方式或其他手段去證明你有一些學術能力哦,比如說你可能考 GMAT、GRE 去變相證明說你有一些學術能力,或是你寫一篇 Optional Essay 去解釋說你有沒有一些合理的理由,或是你的成績有沒有慢慢變好的趨勢等等。

所以這又回到我一開始講的一個概念就是招生官在審核申請的時候,他們是在找理由錄取你、而不是在找理由拒絕你。所以你應該是想辦法「隱惡揚善」,想辦法找出自己的閃光點之後,就把它當作你的 selling point,就只把你的賣點好好的寫好。而不是一直著墨在自己可能不好的地方,去想辦法去解釋找理由等等,一直提醒招生官說我 GPA 不好、然後你一直在 Optional Essay 或是在 Essay 裡面講到這一塊,那就是有點像戳自己痛處,不太需要做這件事情。反而是你要趕快找出自己的賣點,然後去把這個閃光點這件事情寫出來,然後去給他理由去錄取你哦!

結語&總結

今天我分享留學申請前、留學前你必須知道的三件事情,但其實內容有點廣。我想要簡單的總結一下:

Self-reflection 留學申請前的自我反思

那反思的內容包括職涯規劃、過往經歷的反思、自身特質的挖掘等等。這個事情其實應該是說的比做的簡單,所以大家在實作的時候,可以把履歷拉出來,然後列一下然後好好去思考你每一段經歷,當初為什麼要去做,然後做這段經歷可能學到或是獲得一些體會是什麼?然後再去慢慢的去連接起來、然後連接到學校、再去連接到未來的一些職業規劃或人生規劃。

適不適合、需不需要出國讀書,常見出國讀書的理由

比如說剛才有提到三個 pivot,包含工作內容的轉變、工作地理位置的轉變(可能從台灣工作變成要到美國工作等等)、工作行業的改變(比如說我一開始在顧問業工作,想通過 MBA 或是通過碩士 Pivot 到科技業)。

    留學申請時學校怎麼做評估,成績重不重要?

    那這個重點其實就是,雖然 GPA 還算偏重要(可能 30% 到 50% 的重要性),但是一個概念就是你要好好的隱惡揚善,找出自己的閃光點跟特點!

    不要一直圍繞在自己的缺點,你把你自己的故事想好然後寫出來,把你的未來規劃寫出來把這些東西,用自己可能真實的口吻去寫出來,讓教授、讓學校更了解你之後,那你提交完這個申請文書或提交完這個申請材料,你就沒有遺憾了嘛。

    那你就想說我已經盡可能的把東西都寫完了,那學校要不要錄取我就不在我掌控之中,所以我給大家的建議就是說你在留學申請前,這三件事情真的必須先去好好的了解一下,然後再做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需不需要或適不適合出國讀書,在留學申請時把各個元素、各個環節兼顧一下,在你的申請材料中盡量的找出自己的閃光點跟特色,那就會增加很多錄取率然後去提升自己掌握夢想 offer 的機會!

    今天想要綜合的讓大家了解先必須趕快把這三個概念趕快了解一下,自己可以提前的去做規劃跟做打算!


    留學&求職資源彙總

    • 💰 雅思 IELTS 報名 $500 折價券:「點我」填寫問卷即可領取
    • 🎯 OfferLand 落點分析:「點我」獲得精選留學顧問免費諮詢一次!
    • 📚 我寫的電子書:「輸入優惠碼:blog100」獲得履歷、SOP 文書、英文面試攻略專屬折扣

    我架設了「OfferLand 留學申請落點查詢系統+留學&職涯論壇」,累積 5,100+ 用戶、270+ 文章、2,200+ 申請落點數據!點進來查詢落點&閱讀乾貨,探索最友善的論壇,留學生&新鮮人都在 OfferLand 上討論~

    (如您正使用 IG 瀏覽本網頁,請在瀏覽器輸入網址 offerland.cc,以免無法用 Google 登入)

    👉🏻 歡迎 加入 OfferLand LINE 好友,獲得個人化落點訂閱推送!


    歡迎收聽我的 Podcast「Jason 學長的職涯資料夾」~在這裡,我將用輕鬆的對話收錄留學&職場上各式各樣的精彩故事,無論是正在探索的學生、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還是正在尋求職涯成長的專業人士,相信每份資料夾中的檔案都將讓你有所收穫!

    隨時隨地「打開」資料夾、探索其中的故事、學習新的技能和獲得見解。無論你是想尋找職場乾貨,還是渴望聽到真實人生的故事,「Jason 學長的職涯資料夾」都將帶給你輕鬆、有趣和實用的內容。快來點開每一個檔案,與我一同探索職場的無限可能!


    我的 Instagram (@jason_career) 平時會分享更多留學申請、職場資訊、英文檢定等内容。

    一起為履歷加分、在人才市場脫穎而出!歡迎大家追蹤、找我聊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