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時間: 2024 年 01 月 25 日
本文是 Podcast 逐字稿精簡版!歡迎點擊連結 👉🏻 收聽完整內容~
喜歡的話,記得到各大平台給我的 Podcast 五星好評呦 🌟(逐字稿整理不容易 🥹)!
本集節目由「OfferLand」贊助播出,OfferLand 是一個「專為留學生和職場新鮮人打造的論壇」,除了論壇以外,我們還提供 留學申請落點查詢系統、促進資訊對稱,一起共創專業的留學&職涯平台!
嗨!歡迎收聽「Jason 學長的職涯資料夾」,我是主持人 Jason。我長期分享職涯與留學相關內容。在這裡,大家不僅能「打開」資料夾、探索故事,也可以跟我一起「編輯」資料夾,豐富經歷、獲得見解、學習新知識!
本集重點:
📂 生物醫學工程畢業出路&學習領域:廣泛工程能力&解決醫療問題
📂 學得很廣卻沒有專精?從自己擅長或喜歡的細分領域,主動地去深入!
📂 研究經歷:從大二開始參與研究專題的原因和收穫
📂 為什麼留學?為什麼是美國?申請碩士而不是博士?
📂 美國研究所 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如何撰寫?
📂 創業經歷&時代基金會未來創業人計畫
📂 跨足成為 AI Engineer?從哪些管道學習?收集資源、找 Mentor(獲得 Feedback)、不斷地快速迭代
📂 Problem-solving 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
📂 確認自我定位&目標:搜集資料取交集(但避免人云亦云)、錨定原則與方針
📂 大膽嘗試 Trial and Error(基於準則線)
🎤 本集來賓:Danny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in/bo-yen-chang/)
碩士|UC Berkeley 生物工程碩士
大學|2019~2022台北醫學大學 – 醫學工程 GPA: 3.9/4.0
J: 代表主持人 Jason 的段落
D: 代表來賓 Danny 的段落
Danny 自我介紹
J: 那可以先請 Danny 幫我們簡單的自我介紹一下嗎?
D: 好,大家好,我是 Danny 然後很高興能受邀來到這邊跟大家分享一些申請的過程,我今年就是會在 2023 Fall 去就讀 UC Berkeley 的 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Bioengineering。
D: 我今年申請 12 間,大概錄取 11 間。我想講這些不代表很厲害、也不代表什麼,只是代表說如何去規劃自己或善用自己的策略,然後去發揮自己最大的優勢,這可能比所有東西都更重要!你必須要了解自己在幹嘛,所以很高興能跟大家分享這些想法的過程。
J: 那非常開心 Danny 今天可以接受我們的採訪!然後我幫 Danny 補充一點就是:Danny 跟我都是成功高中畢業的,所以今天特別有親切感。那廢話不多說,先照時間順序首先從大學經歷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好了!
生物醫學工程主要在學什麼?
J: 那因為我自己平常很少接觸到醫學工程領域,那可以請 Danny 先簡單幫我們介紹一下,醫學工程主要是在學哪些東西呢?
D: 生物醫學工程其實這個在台灣其實我覺得算滿廣,聽起來像滿廣的一個科目,所以我們其實很難去定義,然後其實我覺得每個讀這個的自己都會摸索很久。
D: 所以我覺得可能到我現在畢業,我就覺得它是一個,你需要去察覺你周遭有沒有痛點,或是有沒有一些任何醫療上需要解決的任何問題。然後去學習廣泛的工程能力之後,並去解決這個醫療問題,所以這個 Problem Solving 和一些工程能力,是他們必須要就是 Building 的一個能力!
D: 大概這樣子,所以但如果要實際定義的話,你說他無法像資工說資工一定是學哪些就一定是他專長的領域,他比較難這樣定義,我覺得他比較像是你,找到自己的適合的工程領域之後,然後再去做相關的學習。所以我覺得他自主學習能力很重要!
J: 在進入生物醫學工程的科系之前,有沒有先研究過裡面大概會學的內容?
D: 我覺得好像進來的人,因為這個在台灣,其實算太新了。因為醫工其實有分兩個:一個是以前傳統類型的醫工,可能某些大學像中原醫工什麼,他們以前就有開醫學工程這個項目,但是他們的項目比較像是可能在醫院裡面的醫工室裡面,去做一些維修或一些他們的機械組裝採購等等;但是最新的醫工是主要是從國外的一些 Bio Design 的概念去引回來的,他意思是說,我們可以看到臨床醫療問題,然後並學習廣泛的工程知識或者是你可以 specify 在一個工程知識,然後去努力解決。所以他其實算蠻新的,但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其實沒有那麼了解,但是我可以知道那時候就是蠻想要有保留醫學這一塊。
D: 我覺得他是一種,他本身帶來的價值是無可取代性的,就是醫療產業這一塊,那工程的話是,可能是算擅長的吧(物理化學算擅長)。我覺得兩個都想要保留,所以那就是取一個交集就會變這樣。其實大學科系的時候,大家應該也很難了解當初適不適合。所以就是取一個,可能比較保守的最後一個抉擇這樣子。
J: 所以你也是剛好選到一個,自己很適合然後也很喜歡的科系!所以你研究所也打算繼續往生物醫學工程領域走,對嗎?
D: 對!就是剛好讀一讀發現算很喜歡,然後因為在整個中間的過程,也可能要跑去臨床看一下,去醫院實習過。你就會發現好像就是真的,在真正應用看到工程的東西應用在臨床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好像是做的東西是特別有價值的!就是 rewarding 是很直接的,不像可能有些工程。如果你是對 2B 端的他有可能會直接在 rewarding 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本身,但我最喜歡看到的可能他在 feedback 上是給予人直接反饋的,所以我覺得他就具有這種特性。
生物醫學工程的畢業生,出路有哪些呢?
J: 那我也想要了解一下,像生物醫學工程的畢業生,他們的畢業出路有哪一些?因為其實有一位讀者有發問說,他很好奇醫學工程的職涯規劃或是像如果想要在產業的工作,他們可能可以去哪些公司或是做哪些職位等等
D: 他其實在產業上,有分國內國外產業的不同,還有他學術與產業上的不同。然後,以國外的 general 來講的話,就是整個世界的 general 來講,他就分兩個:他其實是一個蠻深的科目在國外的話讀的話,有些人是為了 pre-med 讀上去的,但是他如果你要去鑽研的話,你必須要了解,醫學一定能嘗試到一定深度你要知道他們怎麼運作的,如何在生理學上面運作的價值、還要如何知道醫學他們整個產業如何去運作,所以在國外的話你要兩邊都懂。
D: 那所以當你要到很深入的話,通常會走 research,然後可能會讀 PhD 方向,然後可能會跟到一個很 specified 的一個項目!就可能這個教授是專門做,可能像這個領域這麼廣,他裡面有分機械有分生物,有分 EECS 相關的他有可能就會做這種,電機相關領域,都有可能!所以其實他的教授通常會是很跨的,像有些教授會是機械來的有些是哪個領域來的都有可能。
D: 然後他做 research 的話,就是可以純走 PhD。那往另外一邊的話就是走 industry,就是他常常會有可能有些會往醫療方面的軟體走、有些會往醫療方面的硬體走、然後還有一些是 QA engineer,但如果你做 engineer 的話,有些是進 medtech(醫療科技公司)。除了 medtech 以外,其他也是做新創類的,還有另外一類是說真正在臨床上做義工,可能幫忙去做一些臨床上的醫療器材採購評估或者是他們一些維修或是 IT 等等,這些也有。所以其實整體來講就是,可以說是醫療產業相關的任何 IT 都算。
什麼都學、什麼都不專精?錯!必須去調整心態、主動深化學習!
J: 因為你們二、三類的學科可能剛好都有學到,所以你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機會也比較多是嗎?
D: 你可以說職業發展機會多,你也可以說太廣,其實我覺得讀的人大概一半都會很迷茫吧。
J: 就可能跟因為我自己是學商管領域,所以深有同感。是不是跟商管可能很像,學得很廣但是沒有特別的專精?
D: 很多人會這樣講!但是我覺得反而就是你必須要調整他的心態,你學習這個科目不是說:不能覺得說我好像跟著學校學,必修怎樣怎樣讀完之後,我就具有怎樣的能力。在有些科目、有些學校,這樣的學習是存在的,但是我可能說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應該是不太存在的!
D: 就是你必須要知道,他可能會 general 學的工程,可能會有材料、可能會有機械、可能會有電機電子,你可以想像他都有,然後當你讀到那一塊發現:這一塊我特別喜歡特別擅長的時候,你應該要自己很主動的去深化這個領域。例如可能去找教授做專題,或是你可能要自己去外面找專案做,或是學校可能會有一些專案的話,你就是瘋狂去接。你就可以去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但你不能靠說系上學到哪裡,我就是具有這樣的能力,那這樣就很容易迷茫,你可能到最後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研究經歷:大二就開始參與研究專題,為什麼會想要提早接觸研究呢?
J: 剛好你提到這個研究專題,那我想要聊一下研究經歷這一塊。因為你從大二開始就參加研究專案,那我想說問一下為什麼會想要那麼,算是提早接觸研究這一塊
D: 研究專案其實我覺得蠻重要的,然後其實算提前,但是其實有一部分是因為系上半強迫,可能大家系所比較新、不一定那麼完整的時候,他可以用一些像 research 的方式,去讓你補足或是深化你的能力,所以他們有點半推進你去做的研究這件事情。
D: 然後我覺得研究這件事情從大二接觸是蠻好的,我覺得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你根本就還沒有什麼知識,其實大家根本就什麼都不太會,然後你就被推進一個比較深入的實驗室,那這個實驗室你就要去努力的,那你就可以想像你的知識維度跨度就很大嘛,你必須要有很大的斷層,那這個斷層你要怎麼去做補足就是你瘋狂的需要去跟學長姐混熟,然後去跟他們了解,然後進一步把這一塊深處的東西全部都補足。
D: 所以我那時候參加的時候一開始是覺得有一點太突然,而且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參加,但是我那時候就是抱著的心態就是先試再說,然後到後面就會發現好像做研究這一塊,它其實是一個蠻好的過程。它是可以讓你知識跨度變高,然後當你在做這一塊就是在你 doing 的過程中,也可以同時帶有 searching,所以我覺得它是一個非常好的可以培養你 problem solving 的能力,所以這是有點後來講,但是我覺得提早去參加,然後你發現這個領域我不喜歡,快點去換的話,我覺得是讓自己更多籌碼,所以是更好的事情!
為什麼會留學?為什麼選美國?
J: 那再來我想要跟你聊聊的是留學的話題,畢竟你申請 12 間學校、錄取11間嘛。那上次跟你聊天討論到一個算是有趣的現象,因為你提到說你們那科系的畢業生只有 10% 的人會去留學,那大部分的人可能還是在台灣的研究所繼續深造。所以想請教一下為什麼你當初會選擇留學?那為什麼會選擇美國作為你的目的地呢?
D: 這是個好問題!我覺得選擇留學,一開始其實大一的時候根本沒有這個想法,可能有這個萌芽點,但是不會想說實際去做。因為其實最主要有這個想法是因為,他這個科系原本就帶有,你就知道可能留在台灣的話,他會被歸類為比較生物科學相關的科目,但是他不一定在台灣產業因為一些資金的發展、還有一些產業的發展可能太新了,所以他其實沒有那麼多資金溢入。雖然有蠻多人在做努力,所以他其實在台灣產業發展上,算非常的狹隘。然後加上他如果真的要做得比較強,可能要當一個產業上的 Research Engineer 等等,你就必須要非常深入,而且這個公司必須投入非常大量的資金。
D: 台灣目前應該是沒有這個想法,沒有這個資金易入,所以其實你就知道:如果你真的要深入這一塊,可能有這個留學的可能性。然後我們事實上其實說 10% 留學其實不一定,因為其實我們要留學的更多,只是說今年初去的大概 10%,但明年我看應該也是蠻多的。然後會有這個想法的人,我覺得通常都是因為可能真的覺得這個科目還自己是可以接受的,然後自己是可能有興趣的。然後他一直都知道這個在產業發展上在台灣是很受限的,其實老實說在台灣的工程的話我覺得最推的話就是 EECS,電機相關走 IC Design(就是你也知道),然後 CS 相關就是走資工相關,但資工的話還是大家都去美國,因為整個 Software Engineer 的環境在國外太好了,然後國內其實也算特別好,所以他們選擇留學是一個我覺得算是一個蠻必然的過程。
D: 然後,但為什麼會真的被 trigger 的時候,是因為我後來其實在探索這種大學的資料,就會去做各種專案。其實我這種是那種 learning by doing 的人,所以我就會去參加一堆專案、一堆很特別的項目,真的大學就是有點 burn out 一點,但是不過你在學的過程中,其中有些是跟我一些外國朋友,他們是 ABC 從外國回來的朋友,然後他們剛好因為疫情回來然後我們就一起做專案。你就會發現他整個思維力或是整個在 problem solving 的解決能力,好像雖然是同個年紀,但是其實是已經到不同的層次,然後你就會覺得好像如果你真的要實現一些事情,真的該出去看一下,然後你就會突然開始會有這個想法。
D: 因為我覺得做一些專案,或是你做那麼多事情做到最後你就會發現,好像一直都會台灣做到那些事情,都會有一個受限的地方,要嘛是因為你的身份、你是學生、你就只能被 limit 在這裡,或是你在資金方面你就被 limit 在一個上限上,或是你在專案部分你就只能在技術開發到一個程度,但是你說如果真的要集結附近的人去幫你的話,其實不會那麼多資源,所以這感受是蠻明顯的!因為我可能做太多特別的事情,所以你就會開始覺得,那我應該是不是去外面嘗試一下,所以這就有點像變成一個 intention 當初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想要讓自己做的事,突破現在有的維度,因為我覺得都已經到一個上限,所以導致整個在學習上可能都沒有那麼大的收穫,在 reward 上所以就會有所限制。
D: 那選擇美國的目的,其實我覺得蠻理所當然,其實學工程的人我覺得大部分都會選美國,很容易選美國、當然歐洲會有申請一些理工學校,但美國的目的是因為他在工程的產業聚集量很強,還有他在工程產業聚集到產業融合這一方面,他們是非常 close 還有他們非常 intense,他們知道怎麼去做產業上的轉化,但相對可能歐洲的話我覺得在這一塊比較明顯沒有感受到這麼強,他們美國的氛圍會比較 aggressive 一點,所以我覺得他對於學習來講可能是好的!
為什麼選擇申請碩士,而不是博士呢?
J: 那我還想問的就是因為你擁有一段研究經驗,然後還參加很多研究專題,甚至還有兩個論文發表。那我很好奇就是為什麼你會選擇申請碩士,而不是直接申請博士呢?
D: 其實我去年十月的時候也在想這個同樣的問題,我幹嘛不直接去 apply PhD 好像整個 CP 值好像更高,也不用花太多錢。但是我就開始去參加一些活動,推崇你說你去讀博士的話可以去訓練更紮實的 problem solving,然後我就蠻心動的,那我後來也參加了一個叫 TYRA 的留學申請計畫,像是一個導師會帶你然後他們大部分是做科學研究的、一些 research,可以帶你怎麼去做申請,然後剛才有一些我們講學伴嘛,一起申請的人,他是走 PhD 的,然後我就可以發現他們的或是那個導師的 mindset,他們的 mindset 很明顯就是他們不會去考慮任何太多產業相關,他們就是做 research,然後他們很明顯就知道自己的 mindset 是要去做五年,然後我其實無法想像我可以五年後還能保持同一個水準或是同一個想法我還能讀 PhD,甚至我現在可能過一兩年,我也不會覺得我會這樣子。因為人的變化很多,所以我就覺得還有我可能跟剛剛的 intention,可能就會想說我的目的是為了要讓自己做的事突破維度或是去看到一個他們產業上如何轉化等等。
D: 那如果讀博士的話可能就不一定能看到這麼多,其實可以看到但是他其實大部分會 engage 你的 research,他不會讓你去思考那麼多產業上的可能性,所以我覺得我在有時候在做研究的時候,其實是蠻產業思維的去思考說他在應用上他是如何有可能怎樣轉化,或是我在結合哪些技術可以讓產業上更好去做發揮。但是我覺得博士的話可以應該要去更思考純科學的各種融合思考性,我覺得那個那個 mindset 有點不一樣。
D: 加上我覺得真正申請博士的人好像不會考慮碩士,這很明顯。因為你要一想就知道他們的 mindset 就是我要讀五年到七年的成本,然後那個決心是非常強的,所以我覺得我沒有到這個決心所以我應該也做不了。
J: 而且你申請碩士之後,如果有需要申請博士的話,還是可以申請嘛!就是進可攻退可守。
D: 是這樣子沒錯,而且偷偷說的潛規則就是你直接直博(逕博)的話,他其實會比較吃虧一點,因為他其實你可能要的好一點的學校的話,會被降低一點。當然不是說你讀博士的話你會更在意的是你的教授,他做的領域是不是你喜歡的,因為你要跟那麼久而不是那麼在意學校他本身,但有些學校他可能會吃他的產業相關的一些資源,或是有更多的一些學術圈相關的人脈,我就覺得那可能就會犧牲掉我原本的一些初衷。所以綜合考量他很明顯就先不會選擇博士這樣子
J: 非常合理,都說服我了!
D: 我覺得這一段好像大家都會,我覺得任何工程的人,基本上應該蠻多人會去想。然後很多人我聽到的,有些人問我就會去常常想要讀博士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覺得可能自己的能力還不夠,如果能讀博士的話,他可以去,因為五到七年可以深化一個能力,然後我這樣感覺好像比較紮實的感覺之後,再走入產業界。但我可以說就是,其實在博士的話,我覺得那完全是不同的 deal,如果你是走博士的話,你產業就是非常專精在一塊。你領域裡面非常細的一塊,他就完全不是你可能 想像中,之後我轉產業的時候那麼順利,而不是就有點不像是你像培養實力那種目標,我覺得有點不太一樣,所以我覺得如果讀碩士的話,如果你要做產業的話就是讀碩士就是也不用太多想。因為很多人為了讀博士,就是為了讓自己比較心安。可能在實力上可以更紮實,我覺得這樣反而完全這樣可能會讀不下去,可能到那邊就要爆掉。
申請美國研究所的 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你是怎麼撰寫的?
J: 那我還想問的一個問題是在申請美國研究所的過程當中通常會遇到這種 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 的問題,那可能像是 How your personal background and experience influence your decision to pursue a graduate degree,那我想問問像 Danny 當初遇到這類型的問題的時候是怎麼去發想回答跟撰寫文章的?
D: 我覺得這種文章很常遇到就是 PHS,還有或者我們說 SOP,我覺得他都有一個邏輯:你要如何誠實地表達自己,就是你不能因為好像他們比較接受那樣的文章而我這樣去迎合。當然以這樣的想法來講,當然你覺得是可以去迎合你的受眾,但是你要去想一下,你的文字其實是富有任何感情的所以你第一個要知道,你的文字要很 real 為什麼想要出去,你可以是用手寫或是利用筆記的方式就快速記錄下來。而且很弱沒關係、看起來很醜、不是你自己的廚房語言也沒關係,那就是你的邏輯,所以我那時候在第一個我覺得就是 real word,然後接下來你要思考你的文字思考組成的話,其實需要如果要寫成一個文章,格局、架構、動機、起承轉合、激發性都要很重要,所以那時候我的做法就是我覺得他就是需要用事件去串聯,或是你真的把你 intention 列出來的時候,你大概會有一些想法,然後你就會開始拿出你的 CV,然後把那些可能跟你想法比較有感覺的,那些經歷就直接圈起來。
D: 那其實很明顯,我覺得如果把那個 Raw Mind 直接打下來,圈 CV 的時候,就會圈的很快很有感覺。然後你就會開始把各個事蹟串起來,你就會形成一個很 logical 的一個 process,你就會覺得,喔!我為什麼要去讓自己去讀研究所,就是你會慢慢讓自己說服,或是你中間會出現一堆問號,你就會開始自己去探索,所以我還蠻推薦自己去做這件事情。因為你真正自己做完這件事情,你就會知道為什麼你要出去,跟我為什麼想要實現這個想法。因為你有可能在中間過程中,你就會發現好像這個台灣也做得到,那其實你就要想一下,真的有那麼適合出去嗎?如果國外的不一定是那麼友善的環境,就是我覺得不是每個人都那麼適合。但是如果你每個過程、每個細節都已經想過,非常邏輯整合性已經很夠的話,你不但寫在 SOP、PS 這樣的文字上會非常的強,而且你也完整的想過,你為什麼要出去等等。所以以我來講的話,前面我就會做我是先寫說前面在做實驗的時候,做到有點迷茫,還不知道為什麼我會讀這個科目,然後就開始去外面闖 去了解一些事蹟啊,可能創客、創業跟一些臨床上的啟發,你就會開始去 Recall 自己的一些 Motivation,然後再回去 Recall 原本自己為什麼會提出那些疑問,我覺得這就是一個那時候我會列出這些架構的時候,就只是因為我覺得我應該我的心裡就是這樣想,所以我就這樣列這個架構,為什麼不直接用自己心裡的架構寫就好,那我就直接這樣寫但最後閱讀起來看起來就會很 Strong!
J: 我超級同意喔!因為其實像寫這種文章真的就是非常需要去翻以前的經歷,然後去找出以前的故事跟未來的連接性,那可能從履歷中去翻翻看,到底哪一件事情是會產生讓你想要去留學的 Motivation,就是動機或是 Passion,然後確認你對這個領域真的很有興趣!那才能去說服招生官去錄取你,其實我覺得寫的過程你就要讓自己一直去想,這其實是一個蠻好的訓練,因為這其實也騙不了別人啦!
D: 對對對,真的!所以不要找代辦了(沒有我在亂講),找代辦不一定那麼好啊,就依照我身邊聽起來的經驗。我覺得你們的目標不同,就我突然插到話題,其實說你們的目標不同,代辦是為了在先收你的錢,然後完成你的任務,他是以任務導向,然後大致符合你的需求這樣就可以了。以最低限度,所以他的目的就是完成他的任務。但是,你的目的是把你的文書做到最好,而不是只是完成任務本身,這感覺就像你在做通識報告的時候,你想要把這個通識報告做到頂尖,跟另外一個人就是想要做到他只要 pass 就好,但這樣的感覺,你們會產生爭執是非常正常的過程,所以我覺得不一定要那麼依靠代辦。
J: 我也非常同意喔!
創業經歷&YEF EPOCH – 時代基金會未來創業人計畫
J: 那我再來就是想要跟 Danny 聊聊看,自己特別好奇的地方你的創業經歷,可以分享一下當初參加 YEF 時代基金會的未來創業人計畫,然後怎麼樣得到第一名的嗎?
D: 其實說第一名也不是,他其實沒有那麼特意分第一名。但是我們是在那個列隊裡面,然後我覺得他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計畫,有點像是你的啟蒙。如果我們這邊聽眾是大學生的話,我是非常建議去參加看看,因為他可以讓你去跳脫你原本,例如你可能在學工程科目或是學商管科目,你都需要一個實作的過程,然後他就會讓你去跳脫。他還會集結一百多個人,在一個就是會先篩選出來一百多個人,可能比較有 Mindset 的人,他會聚集到一些集會中,然後你們就開始互相認識組隊,那你們可能會組隊七到九個人,然後去籌建一個題目。那這個題目有可能是創業題,他以創業題目為導向,那這整個過程有點硬。就是你明明是一個毫無經驗的大學生,然後你卻被必須要去強迫做這些事情,你就會開始在 Mindset 上進步很多,你就會變得很主動,我覺得他就像你本來是被動,你可能從高中上來是非常被動去學習資訊,可能是說我想要做一些可能系上接受什麼、學到什麼。但如果開始去轉換這個角度的時候,你就會開始想說,我可以拿回一些學習自主權或行動權,真的去跟很多人做專業,你就開始自己去 Team Building 或去做一些 Tech 的 Development,然後去思考說怎樣做會更好。在任何決策上,所以整個 Problem Solving 就會很厲害,所以我覺得蠻推薦這個叫 YEF 然後是時代基金會的創業人,每年都會有找一些人。我覺得他就像是思考的,整個思想啟蒙的過程一樣,所以我覺得蠻推薦的!
U-Start 計畫和創業公司介紹
J: 了解!因為你們後續也參加了政府的 U-Start 計畫,也等於說正式開始註冊公司、開始創業。想請問一下可不可以介紹一下你們公司,主要是在做什麼像是產品,或是你們主要攻打的客群是哪一些人?
D: 我們的公司其實(這不是業配)因為我們其實也還沒正式推出給大眾,但是我們最主要是說想要把一個 Raw Text Data,我們可以想說當你現在可能看一個文獻,或是看到一個別人很常寫的文章,他可能邏輯上不一定那麼縝密的時候,我要怎麼快速去抓取他的重點。你就會去拋出一些疑問,那我們就會想用程式自動化的方式,去把它去做一個更 Logical 的 Mind Map。例如可能:你可以想像左邊如果是一個,我把 Raw Text 複製貼上去的時候,在右邊轉化出來之後會是一個很 Logical 的 Mind Map,那個 Mind Map 可以說是用節點組成,然後並有邏輯的過程,你可以想像每個轉化的主題,他都是有一個從上到下的一個階層式的關係,那每個階層的關係的話,他都會連帶著不同的事情跟邏輯,所以如果他能自動去譜出這個邏輯的話,他其實是非常讓你理解效率非常高的作法然後我們就是,可能前端、後端跟一些後面的 Model Buildup 都是,就是自己去做這樣子,就是花了蠻久的時間這樣子,所以對如果推出的話可以給大家使用看看!
擔任 Founder & CEO & AI Engineer:你是如何勝任 AI Engineer,從哪些管道學習相關技能?
J: 那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想問說像 Danny 在這家公司是擔任 Founder 跟 CEO 還有一個 AI Engineer,那我想問問看 Danny 是如何去勝任這個 AI Engineer 的角色以及當初是從哪一些管道去學習相關的技能?
D: 喔對!會講這些 Title 是因為那個學長是看我的 CV 去寫的訪綱,所以要寫得比較浮誇一點。但是我覺得寫 AI Engineer 的話,其實真的很多很強的 AI Engineer,我是完全稱不上,因為我自己也不是本科是 CS,但是會說 AI Engineer 是因為整個我們的模型 Model 就是一個 AI,然後我們需要用 ML 你就要去自主學很多 MLP 的東西,然後自己去補上你所需要的知識。我可能原本有 ML 知識但可能是關於 CV 相關,可能是 Computer Vision 相關,但是這些 MLP 我可能是一個完全全新的概念的話,就開始是真正因為你真正想要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你就會很義無反顧的去學,然後你就會開始去找各種資源、網路上那麼多資源,然後找相關的老師或是任何的老師可以去問。
D: 然後慢慢去 Build up 整個 Model 或是去查文獻、閱讀期刊,就是有點回去剛剛 Research 的概念,當你其實就是在產業上如果你要不是當一般的 Engineer 你要當 Research Engineer,就是在探索產業上最先進的發展的時候,你就必須要切回 Research 的角度去每天去翻期刊,然後它有沒有更多的可能性,就有點像最近有說為什麼 Research 這麼重要,可能在產業上如果你要去更多的 Problem Solving 探索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D: 你整個 Research 的過程就是你必須要學的,所以一樣就回去這種 Research 的概念,開始去做一些巡迴,當然我只是做一部分當然我還要找一些資工的朋友一起來做,然後整個過程、這些管道、怎麼學習這些相關技能,簡單來說那就是去蒐集資源,然後去找任何管道可以學習,包含線上還有線下,然後接下來是找 Mentor 這個很重要,你可以去讓你請教有一些 Feedback,不管是 Negative 還是一些 Positive 都可以,然後就不斷的去做快速迭代更新,我覺得整個 Tech 就是這樣子,可以以這樣的 Mindset 去想。
J: OKOK 我剛才超級同意 Danny 剛才有提到的所有的東西喔!然後我也想要補充一點點因為我自己剛好也在做 OfferLand 的一個留學跟職涯的論壇,那包括剛才 Danny 提到的像蒐集資源啊,然後從任何管道找到,可以去 Reach out 的,不管是人或是資源或是知識,然後再去找一個 Mentor 去獲得相關的 Feedback,這些其實都是可以讓我們短時間改善或是在短時間學到很多相關的技能,然後再去不斷的做快速迭代更新,所以這個過程其實我真的是學到很多很多!
Danny 給大學生或是有打算出國留學的聽眾有什麼建議…
D: 很多人會去思考說,為什麼要出國這件事情?我覺得這件事情其實是特別重要的,無論在你申請之前的過程,或是你在有打算出國這件事情。你要去審慎的評估說:留學這麼這麼值得嗎?你的 Resolution 有這麼強嗎?因為其實你要先想像你到國外的時候,人生地不熟文化不同,不一定是大家所嚮往的這麼好的環境,然後你要先想像你所有可能。如果你要達成目標,我先舉例好,如果你是要學一些 ML 相關粗淺的知識,如果你可能去申請一些台清交研究所,也有可能可以學到相關的經驗,然後就是你申請出國是否有一個不可取代性。
D: 如果你先思考如果有的話,他其實就蠻值得去做的,而且通常這個感覺很強烈,你覺得台灣可能已經沒有那麼多資源,你可能可以去 satisfy 你的一些想法。那這個思考自我定位,我覺得是整個申請過程大家最容易忽略,所以你去思考自己在想什麼,然後接下來的步驟就是收集各種資料你可以去,當然大家都會去爬文,你的爬文應該是要去以跳出框架去思考「取每個人的交集」,避免人云亦云的方式取完一些交集,就會一些大家 general 的原則,你就把它收集起來,然後去想一些方針之後,再不斷的去嘗試。你可以去 reach out 各種學長姐,然後去問他們的想法,但他們是單一個案嘛!所以你就可以去聽他們各種的想法,然後我覺得盡量就是不要找代辦,因為你會去思考你自己自我方向跟定位之後,你可能就不會去那麼迷茫。
D: 因為很多人會邊申請邊迷茫,我覺得蠻特別。
J: 可能是自己先迷茫完,然後再申請是嗎?
D: 對對對就是當你迷茫到一個程度,可能不會別人又說讀這個又很好誒,你為什麼不直接讀資工或是你不直接 CS,大家出去都讀資工,為什麼不讀資工?如果你一直在聽,大家出去聽到一定會很常聽到,如果你是工程的大概八成都會聽到這些想法,所以你要先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出去?然後為什麼要花這個成本?台灣有沒有取代性的東西?如果沒有的話,那你就值得出去!但是你要想那你真正要獲得的是什麼,這些都要想盡量先想清楚!
D: 如果是可以是你自己的廚房語言,我覺得也是蠻 OK 的。那這些是一個蠻好的想法,然後還有另外一個建議就是,我覺得大家不用那麼定型化說自己一定要 自己的能力一定是怎麼樣,或是我未來出去的時候安排的一定是怎麼樣,因為我覺得不論是你在機會上或是想法上,其實是不斷地迭代的!其實沒有一個定型化的目標或能力,所以你永遠都會在!應該是要保持那種生活高度覺察,你發現有很多機會你發現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有很多專案的機會,你就去嘗試就對了!
D: 而不是可能這可能不符合我的目標,然後就把這個放棄。就是你必須要卯定自己原則之後,去大膽的 try and error,應該是要這樣子去做!而不是卯定自己原則之後,就把 try 的過程拿掉~我覺得聽起來有點 fake 可是這個蠻重要,這個其實就是一個生活覺察的過程,所以可能就是「大量的試錯」然後去找出自己喜歡或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然後同時再去收集大量的資訊!
如果有觀眾想要向 Danny 提問的話,可以在哪裡找到 Danny 呢?
J: 那我想問一下,如果有觀眾想要向 Danny 提問的話,可以在哪裡找到 Danny 呢?
D: 我會傳 LinkedIn 給學長,然後學長可以把它放在 Podcast 的資訊欄。
本集節目就到這邊,如果你喜歡,請一定要給我五星好評並留言分享出去。如果你有任何想要跟我討論的或是報名成為來賓,歡迎私訊我的 Instagram – Jason 學長,就有機會被選中做成一集 Podcast 「新增屬於你的資料夾喔」!那我們下次見摟!88~
留學&求職資源彙總
- 💰 雅思 IELTS 報名 $500 折價券:「點我」填寫問卷即可領取
- 🎯 OfferLand 落點分析:「點我」獲得精選留學顧問免費諮詢一次!
- 📚 我寫的電子書:「輸入優惠碼:blog100」獲得履歷、SOP 文書、英文面試攻略專屬折扣
我架設了「OfferLand 留學申請落點查詢系統+留學&職涯平台」,累積 5,800+ 用戶、300+ 文章、4,500+ 申請落點數據!點進來查詢落點&閱讀乾貨,探索最友善的論壇,留學生&新鮮人都在 OfferLand.cc 上討論~
(如您正使用 IG 瀏覽本網頁,請在瀏覽器輸入網址 offerland.cc,以免無法用 Google 登入)
👉🏻 歡迎 加入 OfferLand LINE 好友,獲得個人化落點訂閱推送!
歡迎收聽我的 Podcast「Jason 學長課後自習室」~
在這裡,我將用輕鬆的對話收錄留學&職場上各式各樣的精彩故事 無論是正在探索的學生、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還是正在尋求職涯成長的專業人士,相信每一集都將讓你有所收穫!
大家不僅能隨時隨地進入自習室,探索其中的故事、學習新的技能和獲得見解,也能與我一起高效成長、闖蕩職涯! 無論你是想尋找職場撇步,還是渴望聽到真實人生的故事,「Jason 學長課後自習室」都將帶給你輕鬆、有趣和實用的內容 快來點開每一份筆記,與我一同探索職場的無限可能!
我的 Instagram (@jason_career) 平時會分享更多高效成長、外商職涯、留學申請等内容。
一起為履歷加分、在人才市場脫穎而出!歡迎大家追蹤、找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