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3/02/05
前情提要
上次的文章提到了我對「Overqualified迷思」的見解。經常看到各大論壇上有人反映自己明明背景不錯,結果被保底學校拒絕。導致他們覺得一定是因為背景太好了,學校怕你錄取了也不會來所以不給offer。
但事實上,因其他理由被拒絕其實遠比因 Overqualified 而被拒絕還常見!很多人在申請時,都沒有點進去自己投遞的科系網站仔細閱讀「門檻要求」,或是沒有「根據學校的喜好」去定製每一份申請文件。所以今天來和大家聊聊,提交申請前有哪些小步驟,能夠快速避免你直接踩雷被拒絕,並且提高你和學校的契合度!
不管是找代辦申請或是DIY,都一定要「自行」了解並整理每一個項目跟學校些微的差異,避免申請時沒有根據科系做出改變,確保自己不要觸犯大忌。以下提供一些常見錯誤供大家當作Check List:
申請人缺乏相關經歷
若缺乏相關經歷,一定要從過往間接的經歷中找出相關的特質跟強項。舉例來說,一位申請商業分析的學生,若他以往的實習職位是HR或Marketing,那可以提到:「從x條數據、表單、資訊中,通過Excel或其他數據處理的方式,產出哪些見解等等」。盡量要從過往不直接相關的經歷中,展現自己跟申請方向相關的技能或特長。
除此之外,某些科系會直接要求申請者的學術背景。一般分為兩種情況:
- 「有xx科系背景的學生」規定一定要修過某些基礎課程,而有這些限制的學校,你可以在文書中展現你在基礎課程的學術表現,證明你可以應付碩士進階課程的難度
- 「不要有xx科系背景的學生」為了跨領域的申請者而設計的課程
非這間學校不可嗎?Fit & Match!
如果你站在招生官的角度,幾千份申請中通常符合申請門檻的約幾百份,如果你只招50個學生你會怎麼做選擇呢?在留學或求職時,應該跳脫”Qualified”的思維,而去追求”Fit”!除了從客觀角度中挑出最優秀的學生外,很多時候最終的決定因素是你跟該校的匹配度!
匹配度的切入角度:
- 學校課程設置對你(和你的目標)有幫助嗎?
- 該校的校風、特色和強項符合你的要求嗎?(某些學校專精於金融行業、某些學校的特色在於培育創業等等)
- 該校的地理位置、產業優勢、校友資源、教授研究領域、特色Program或Centre等等
仔細了解過科系申請要求跟特色嗎?
很多人會沒有細讀官網上的program pathway或requirements,常常在寫文書時沒按照自己有興趣的、或是跟背景契合的pathway做出調整。SOP/PS 中”Why School?” 的內容也只是圍繞科系或課程名淺淺地談,沒有深入學校或pathway提供的資源、課程、教授特長等。
雖然現在很多申請文書都會提到 Why School,但如果只是從官網上把課程介紹抄下來,學校可能對你產生以下的疑慮,從而拒絕你:
- 你是不是不適合,甚至不瞭解這個項目
- 我們學校對你的目標到底有沒有幫助
- 我們學校提供了這些課程,但是這些課程跟你的關係到底在哪
結論:對學校來說,可供選擇的對象太多了
如果沒有面試,單就成績、履歷、工作經驗等等因素,Profile相似的人也會很多,導致錄取或拒絕都是一念之間的事情!
高GPA並不是留學申請的完美解決方案,名校(尤其美國學校)在審核時會全面性地進行考量 “holistic review”,從GPA、實習、領導能力、研究經歷、個人特質、志工(多元與包容)、未來發展方向等多方面進行評估。
總體來說,因為 “overqualified” 而被拒絕並沒有那麼常見。「雙向奔赴」很重要,大多數學校都想要在優秀的申請者中選出「適合」自己學校,學校也希望自己的資源能對該申請者有幫助。因此,在達到基礎門檻後, “Fit” 相比 “Qualified” / “the Best” 重要得多!
我的 Instagram 平時會分享更多留學申請、英文檢定、職場資訊等内容。一起為履歷加分、在人才市場脫穎而出!歡迎大家追蹤、找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