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學也能去加拿大工作?台&加科技業工作經驗+轉碼心路歷程!ft. Jamie (Podcast 精華)

最後更新時間: 2024 年 08 月 24 日

本文是 Podcast 逐字稿精簡版!歡迎點擊連結 👉🏻 收聽完整內容

喜歡的話,記得到各大平台給我的 Podcast 五星好評呦 🌟(逐字稿整理不容易 🥹)!


本集節目由「OfferLand」贊助播出,OfferLand 是一個「專為留學生和職場新鮮人打造的論壇」,除了論壇以外,我們還提供 留學申請落點查詢系統、促進資訊對稱,一起共創專業的留學&職涯平台!

嗨!歡迎收聽「Jason 學長的職涯資料夾」,我是主持人 Jason。我長期分享職涯與留學相關內容。在這裡,大家不僅能「打開」資料夾、探索故事,也可以跟我一起「編輯」資料夾,豐富經歷、獲得見解、學習新知識!

🎤 本集來賓:Jamie 在加 🍁
Instagram|@jamieinca
Medium|jamieinca


本集重點:

📂 在台灣就拿到加拿大工作的 offer!
📂 有哪些加拿大工作,台灣人會比較好申請?
📂 台灣跟加拿大:工作&生活環境對比?
📂 豐富經驗:大中小型企業、台商外商、新創(科技大廠、新創、美商、台灣 AWS)
📂 畢業後三年內換了五份工作,為什麼?
📂 轉碼心路歷程
📂 如何成為一個好的科技業 PM?
📂 以工程師來說,求職需注意什麼?技能如何在履歷或面試展現?
📂 給大學生、留學生或是有打算出國工作聽眾的建議…

內容目錄

不留學也可以在加拿大找到工作!加拿大求職&工作經驗

J: 今天非常開心可以邀請到在台灣就找到加拿大工作的 Jamie,來跟我們分享:她是如何在沒有留學的情況下,成功找到加拿大的工作!那我們先邀請 Jamie 來自我介紹一下。

Hello Jason 學長的職涯資料夾的聽眾大家好,我是 Jamie 很開心可以收到 Jason 學長的邀請來和大家分享一些海內外的工作經驗,那我現在是一名在加拿大多倫多的軟體工程師。然後目前的經驗約五年左右,在來加拿大之前在台灣的工作經驗約三年。

在經歷白天上班、晚上 K 英文、假日加強軟體工程師專業技能等多頭蠟燭燒的持續堅持下,畢業的三年內,我曾拿過台灣科技大廠、台灣美商(全美最大醫療科技集團)、台灣 Amazon 與加拿大軟體公司等 Offer。為了一直以來移居加拿大的夢想,我丟掉手上許多人夢寐以求的 Amazon 工程師高薪職位,並於 2021 年踏入楓葉國,省下百萬出國留學費用,並用最低的時間成本在一年後移民加拿大!

J: 非常開心 Jamie 可以接受我們的訪談,因為我認識 Jamie 也是幾個月前在 Instagram 上看到 Jamie,然後有跟 Jamie 發問關於科技業 PM 相關的事情。然後 Jamie 就很熱心的回答我,今天就想要邀請 Jamie 來 Podcast 深度分享一下他的特殊經歷。就是在 30 歲以前,成功在沒有留學的情況下移民到加拿大了!

如何沒有留學、沒有抽到打工簽證,在台灣就申請到加拿大的工作?

J: 當初 Jamie 是如何在沒有留學,或是沒有抽到打工簽證的情況下,就在台灣申請到加拿大的工作!

我當初是就是,很簡單就是開 LinkedIn,然後開始狂投!然後有投到就面試,最後成功就直接過來。求職的話應該大家都是那個 Path,應該是差不多這樣。

為什麼加拿大會接受來自台灣的履歷?

加拿大身為移民大國,對當地雇主而言,已經太習慣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工作,因此身為外國求職者的我們這件事情不會 bother 他們什麼,大家都是外國人,關鍵是簽證與你各方面 skillset 有無符合該職位需求!將過去經歷的 contribution 量化,展現 profile 專業度,並海投求職平台,增加在無簽證弱勢下而被篩掉的面試機會,也推薦用 LinkedIn 建立人脈以獲 referral 機會(機率最高)。

我覺得加拿大很不一樣的地方是,因為這邊的移民真的太多,他們的人已經非常可以接受就是跟各國的同事相處,所以他們在 Hire 的部分,其實不會到覺得說一定要特別找本地人,因為這邊真的是非常多外國人,大家都是移民。

那主要會看的部分可能就是公司方面願不願意 sponsor 簽證,所以如果你是外國人,可是如果你在這邊讀書,那你畢業之後就會有畢業後的工簽,公司就不需要花另外一個成本去 sponsor 你,那基本上只要你的條件 skill set 有符合到他們想要找的人,面試什麼的都沒有問題的話,那你身為外國人這件事情其實並不會有什麼太大的門檻。簽證應該是最主要的困難。

加拿大有哪一些工作是台灣人會比較好申請的?

Sales/Marketing 等靠口才 Dominate 的非技術類職位,需對當地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身為母語非英語又習慣亞洲處事文化的我們要在當地人中 stand out 具一定挑戰,需要時間去克服。因此相較下,技術類工作相較容易,在技能上(e.g. SWE 需要的 CS 技術與工具本就來自於北美),不需太長適應期,較可快速成為即戰力!

台灣人比較好申請的話,我覺得可以簡單分成兩類:一類是技術類、一類是非技術類。技術類的話可能就是像工程師,非技術類的話可能就是像管理類 PM、然後 consultant、sales。

我個人會覺得技術類對於台灣人來說會比較容易,是因為技術類的工作其實不太需要有非常厲害的溝通能力。溝通能力當然是也算是很重要沒有錯,可是變成說你的溝通能力就是 team 內的團隊合作溝通。那非技術類像是如果你是做業務、sales 這些職位的話,變成是你的 focus 是在「靠嘴吃飯」,就是你要用你的口條去說服用戶跟你合作,真的就是變成你的溝通能力會是你工作主要的非常非常必備的一個技能。

可是軟體工程師不是,我們的工作其實主要是寫 code 開發產品,溝通其實就是 team 內的溝通這樣。所以我個人會覺得技術類會相對台灣人而言比較簡單。

在台灣就拿到加拿大工作的 offer,有哪些能力是可以提前準備?

軟體工程師的話,我覺得軟體工程師的技能其實算是全球通用,就是他的技能就是那些東西。唯一會有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每間公司他們選擇的 tech stack 可能會不太像你所使用的工具、語言這樣子。那準備方面的話,第一個就是你要去盡可能的收集可能多個語言或者是多個工具,你不一定要精通,可是你要多少有一些基礎的了解這樣子。

再來就是準備面試,面試的話其實有分兩類,我們軟體工程師的話有技術類的面試,像是 coding interview,那就是刷 LeetCode 這樣子;那非技術的面試就是一堆 behavioural question,如果是這一類的話,就是根據你過去的經驗然後做一個完整的回答。這部分我在我自己的部落格的一篇「如何有效加強英文」的文章裡面有詳細的解說,關於這方面的話就是你回答可以盡量用 STAR 的方式去呈現,然後 R (result) 的部分就是盡量可以把你的 impact 做到一個量化的部分!

例如說你可能優化了某一個 service,那它最後的結果是提升了 performance 的多少百分比,或者是節省了多少 resource 之類的這樣子。

SWE 技能為全球通用,大家主要開發的 Tech stack 就那幾個,不用每個精通,只需熟悉其中主要流行、大家都在用的即可 e.g. React, Typescript, Java/ Python, Docker, AWS/GCP, etc

1. Tech Round

  • Coding:練習將解 leetcode 時腦袋的想法與解題思路「說」出來
  • System Design:自由發揮,但要 make sense 並達到題目需求

2. Behavioural Round

STAR + 數字量化過去工作中貢獻

履歷 Result 不太知道怎麼去量化…

J: 那我蠻常遇到的問題是,比如說他們在寫履歷因為要應用可能 STAR,或是在面試的時候,result 可能不太知道怎麼去量化,比如說我今天優化了一段 code,但他不知道怎麼去 monitor 之後的成效。所以是那 Jamie 在這部分會怎麼樣去做 result 的量化的表達?

這個部分的話,真的要看你做的東西是什麼。如果是像以剛剛前面那個例子,就是你可能提升了一個 service 的 performance,那你在做這件事情之前,你就先去看它這個 service 從頭到尾需要花多少時間,然後它耗的 resource 是多少,比如說它耗的 memory 是多少。

然後以及你優化完後你再去測一次,中間那個差別就可以算出它的 performance 大概是提升多少。我知道很多在台灣的人不會去做這件事情,因為我之前在台灣我也不會去做這件事情,我們就沒有覺得這件事情有哪裡重要到哪裡去。可是,國外在看履歷的時候就真的很看你做這件事情 IMPACT 是什麼,因為如果你沒有寫出來,那我怎麼知道你做這個到底是有什麼幫助對不對。

在寫履歷時「換位思考」來看自己的履歷,切記千萬不要放照片!不要超過兩頁,另外現在很多公司會把你的履歷丟到 AI 系統去搜關鍵字,因此關鍵字很重要,可以去 LinkedIn 找相關職位的關鍵字有哪些,另外 Behavior Question,建議準備一份針對 behavioural interview 的問答筆記,將過去工作經驗用 STAR 與數字量化的方式列出來,方便面試前快速複習(或直接開在旁邊輔助)!

所以我自己都會建議,就是大家如果從現在開始盡可能你現在做的每一個專案,你在去優化某一個 service 之前,就先去看看它現在的狀態是怎麼樣,那你做完之後你再去看一次,然後你就可以大概去算出:你做這件事情的前後的點,就是你自己的差別差在哪裡這樣子。因為這個真的是你如果沒有去做,你真的就不會不知道,最後只能瞎掰。

台灣科技業工作經驗&轉碼心路歷程

那因為 Jamie 在台灣工作經驗其實也蠻豐富的,就至少待過很多不同種類的公司,可能台灣大中小型企業、台商外商、新創都待過(台灣科技大廠、新創、台灣美商、台灣 AWS)

畢業三年內換了五份工作,為什麼會想要頻繁換工作?

J: 因為 Jamie 之前在文章有提到說可能畢業的三年內就換了五份工作,那我就特別好奇想問:為什麼會那麼想要頻繁的換工作?

我覺得這個跟職業也有關係,因為像我朋友他們是護理師,他們的 career plan 就是盡量不要換太多醫院。因為你換的話,你的職等就得要從頭開始算。可是我覺得像軟體工程師這種,因為科技是一直都在更新的,就是一些語言什麼技術的迭代速度其實是很快的。那你如果在一間公司、同一個 project 待的時間太久的話,其實你會非常的沒有辦法去接觸外面新的東西,除非你自己下班後有去探索一些新工具新技術等等,可是探索歸探索,實際 implement 在 project 上又是另一回事。

那如果你要走到這一步,就是你想要把你學習到的新技術應用在 project 上 experience 的話,真的也只能透過換工作,因為你目前的 team project 就沒有辦法去做到整個 tech stack 的汰換這樣子,那我自己的話,我通常就是在這間公司待到我覺得我學到東西都差不多了,那看不到未來如果繼續待的話有什麼其他的成長的話,通常就會開始找看看下一份的工作。

那我通常找工作,我不會這麼現實看薪水。我主要會看這個公司他們的 project 是做什麼,然後他們的 tech stack 是什麼、有沒有我有興趣想學的。

轉碼心路歷程

J: Jamie 有提過大學讀資管、研究所讀醫管,但因為太常翹課、都是倒數前幾名畢業,沒有認真學到任何 programming 相關的技術。沒有擁有相關技術背景,當初是如何「在工作之餘快速累積相關後端的技術」,後來甚至斬獲 AWS offer(錄取率約2%)?

我覺得說轉碼其實很多人會覺得轉碼,應該是你「轉領域」,可是因為我算是本科嗎,但我又覺得資管又不是那麼的「本」。就是資管就是一半管理的課、一半 coding 的課,可是我們真的沒有很會寫程式,我畢業的時候我真的連 hello world 我都不會。就是我真的是從頭,我真的沒有好好上課,所以我就是畢業後真的就是從零這樣子,那我覺得我還蠻感謝我的第一份工作,因為我畢業的時候真的是完全不會寫 code,可是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直接是軟體工程師,這個是另外一個故事。

我在面試前就是用背的,就是真的是硬背,然後拿到那個面試。然後因為我第一份工作是軟體工程師,所以我就直接在工作上面就去學了很多就是技術方面的東西。這樣講可能不太好,但是我覺得鴻O的文化其實蠻 toxic 的,就是你一個人通常一個 developer(我不知道其他 team 怎樣),可是我們 team 當時是一個 developer 身兼多個專案不同的專案。通常一間公司的一個 development team 不會讓你做這件事情,就是如果你是前端,你就專心做前端,然後你在 A project,他不會把你拉到 B project 或 C project 做不同的事情。可是我當時在鴻O是我一個人最多巔峰時期要 handle 五個不一樣的 project,然後這五個不一樣的 project 全部的 tech stack 都長得不一樣,有些用 java 有些用 python 然後有些用 scala,然後就是都不一樣,我覺得我算是透過工作真的學習蠻多。

沒有相關技術背景在前期一定很痛苦,這是每個軟體工程師必定會經歷的,並且它是一條學無止盡的領域,因此如果你是熱愛學習新事物,並享受各種挑戰後的成就感的人,You’ll find so much joy in this field.

“You don’t need to be an expert in any specific technical field,
but you do have to be an expert in learning and problem-solving.”

第一個是學習到技術的部分,然後第二個是很重要的就是「學習」,要怎麼去學習新東西這件事情。我覺得成為軟體工程師你不一定要非常精通每一個技術,可是你一定要非常擅長 「學習」 這件事情,下班時間,如果你看到一些新的技術、新的工具,基本上我就會去看那個工具的官方 documentation,就可以還蠻快的去了解他大概是做什麼然後怎麼樣可以去 implement。

給對程式 Programming 有興趣但零基礎的人:Jamie 推薦學習資源

如果是 zero background 的話可能會蠻困難,我的建議可能是會先去上一個線上課程,或是 bootcamp。從那邊開始因為如果完全沒經驗的話,其實你連找資源的概念都沒有,那這樣子的話真的會比較困難。透過一個線上課程或是 bootcamp 的方式,他們會去領導你說你今天什麼東西卡住,那你要怎麼樣去就是 problem solving 這件事情,他會教你這個技能我覺得這個技能蠻重要的。

當你已經有一些經驗的話,其實如果你要學習一個新工具的話,基本上就是去看官方的 documentation 是最清楚的,因為那個畢竟是官方的文件這樣子。那 youtube 也蠻多的、google 也蠻多的,基本上就是搜關鍵字然後就一堆一系列的教學影片。

科技業工作心得&海外求職見解

從工程師角度,Jamie 認為好的科技業 PM,最看重哪些能力?略懂科技知識也很重要?

J: 因為 Jamie 其實算是工程師嘛,那我就想說從工程師的角度來問問看 Jamie:如果要成為一個科技業厲害的 pm,需要有哪一些技能或是知識?

PM 作為內外溝通橋梁,需清楚傳達因知識不對稱所導致的合作困難,科技業 PM 不需很懂技術,其核心價值在於理解許多不擅長用人話表達問題和需求的工程師們,並幫助有效地傳達給 stakeholders,因此你需要懂一些技術相關的 terminology 以及其 fundamental 的了解,我覺得最簡單的評估方法是你是否有辦法把一個會議「開的流暢」,讓這個會議裡技術與非技術的成員都能瞭解彼此的問題與需求。

PM 的話其實主要看到底是哪一個 P,P 是 product 的 P、還是 project 的 P?因為 product manager 跟 project manager 做的事情不太一樣,一個是對內、一個是對外。product 的話主要是就是產品比較是對外對客戶這樣子;那 project 的話,就是對團隊內的研發團隊這樣子。那我個人是覺得因為其實蠻多公司的 PM,他們只 hire 一個 PM,那他做的事情就是全部。就是成本的關係,對所以你既要面對客戶,然後又要面對就是團隊內的開發人員。

我覺得以 PM 來說的話,就是當然因為他畢竟是 PM,他並不是軟體工程師,所以他並不需要懂很多技術方面的東西。可是還是要懂一些很基礎的東西,那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說:那你到底要懂到什麼程度呢?

其實我個人覺得非常簡單是,假設你今天是一個 PM,然後你今天在一個軟體工程師的會議裡面,你有沒有辦法聽懂他們在討論什麼東西?這樣就好了。如果你可以聽懂,那基本上其實我覺得你對於這個產品的,對 pm 也比較好。因為你懂一些技術的東西,你再去跟用戶解釋,其實也算是會比較好讓用戶放心說這東西原來是怎麼樣運作什麼的。那主要就是可以聽懂團隊開會的,大家在討論什麼這樣子,我覺得就算蠻 ok 的,那你如果是完全零技術的話,其實你就會聽不懂他們在討論什麼。

如果懂的話 Co-Work 就會非常快,因為畢竟 PM 的工作內容就是常常在公司內跟外做一個溝通的橋樑,所以你會花非常多的時間在跟團隊內部溝通。

海外求職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怎麼寫履歷…

J: 我相信很多聽眾都對海外求職很感興趣,然後大部分留學生的最終目的可能也是海外求職嘛。那因為 Jamie 其實直接跳過留學這一塊直接達到很多人的夢想、目標,所以我們繼續聊聊看海外求職這一塊好了!想問 Jamie 在海外求職,比如說加拿大求職,有哪一些需要注意的點,比如說履歷有沒有哪些特殊的格式或是怎麼樣寫履歷才會在 LinkedIn 上更容易至少通過第一輪。

履歷的話,基本上台灣履歷好像我看過很多都會放照片,就是這切記千萬真的不要放照片!履歷的話不管你的經驗多久可能 5 年 10 年隨便,就是盡量真的一到兩頁,最多最多最多也不要超過兩頁這樣子。那經驗的話就是從最一開始的經驗開始寫,這個真的蠻基本的大家都知道。

那主要是大家在 work experience 的 description 這部分可能會不太知道到底應該要怎麼寫,其實很簡單就是你就「換位思考」,你就想像你今天是面試官,大概花了 5 到 7 秒在看履歷,你就看你一下你自己的履歷然後你覺得 5 到 7 秒你會不會想要找這個人來面試。

以這樣子的角度去看自己的履歷,應該就會發現自己的履歷會有蠻多的點可以改進。那除了剛剛講到的盡量把你的 impact,每一個你做過 project impact 寫上去之外,其他的職缺我其實不太確定,可是以軟體工程師的話,你用的 tech stack 一定要寫上去,這樣人家才知道你到底會什麼樣的工具,而且在北美這邊其實很多公司他們第一個不是 recruiter 去看履歷,而是把你的履歷丟到一個 AI 的系統裡面去搜關鍵字。那你如果履歷裡面,沒有寫到一些他們要關鍵字,你的履歷根本連被看到的機會都沒有,就直接先被 AI 給刷掉了,所以就是關鍵字的部分。

那這個關鍵字部分你要怎麼去找,就是例如說我要前端工程師,然後我就去 LinkedIn 找前端工程師,然後你就可以去看到說這家公司他們需要 react、需要 vue、需要 tech script,他們需要的東西是這些。

J: 履歷這關通過後下一關是面試。面試也是很多我相信海外求職人遇到的應該最大難關,像剛才那個 Jamie 有提到 behavior question 這類型的行為面試的問題,可不可以給個舉例或是我們該如何提早做準備

其實我自己有一個大抄,就是我一個 word 版的大抄。這個大抄裡面就是全部我自己面試的 Q&A,第一個就是自我介紹,當然就是英文的。然後再來就是各種 behavior question,例如說你遇過最難的技術問題是什麼,然後你就想你過去的工作經驗中的一些例子,然後把它用 STAR 的方式列出來,然後你面試的時候,我不知道其他工作怎麼樣,可是因為軟體工程師的面試全部都是遠端(我遇過的全部都是遠端),所以其實你可以看著那個你自己的大抄,然後就是很順的把它表達出來。

對就是會建議一定要有一個大抄,因為第一方面你在寫這份大抄的過程,也是在訓練你的英文輸出。那第二方面就是你在面試時遇到這些問題,因為你已經先前已經先練習過,所以你就不會腦袋一片空白,就是不知道他到底要回答什麼,因為你已經有準備了。

英文準備:Jamie 當初在台灣工作已經是高工時,怎麼利用下班時間去準備英文口說能力,應對海外求職面試?

哇這真的是一個好問題,我基本上就是用假日啦。就是因為平日的話,晚上如果沒加班然後有空的話我真的就是會稍微花一點時間,可是我就不會是背單字,我可能聽 podcast 或是看 youtube 的 stand up 就是比較輕鬆的方式,一方面讓自己不會壓力很大,因為你才剛上一天班很累。那假日的話我就會比較做一些 密集的訓練就是一直講,主要就是一直講,那可以找一些線上的英文家教。

Jamie 有沒有想要對大學生或是有打算出國工作聽眾的建議…

出國的話,其實我覺得出國工作或是留學就不太一樣。工作的話,基本上就是工作,你就是換一個國家生活而已,所以我覺得相對留學你要付出的成本會稍微比較低一點。因為你花的錢頂多就是搬家的錢,然後可能一點點簽證的錢。時間的話,你付出的時間成本就是投履歷、面試。

但留學的話我覺得它是一個蠻龐大的時間還有金錢上的付出(講投資好了),所以我覺得如果真的是留學的話,因為畢竟我曾經也是想要留學,可是後來因為疫情關係沒有留成功,所以我其實蠻能了解所有想要出國留學當初的心態準備是怎麼樣。我會建議如果是要留學的話,真的一定要知道:到底為什麼自己想要出國這件事情。因為很多人都會覺得說出國就是看別人出國,然後就好像賺很多很爽,可是其實大部分留學生的生活真的是蠻辛苦。如果沒有做好一些行前規劃,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要出國的話,其實到最後很有可能你的結果會跟你之前預期的可能會不太一樣。

轉職成軟體工程師,需不需要去讀研究所?

很多人問我的是:如果我想要轉職成軟體工程師,我需不需要去讀研究所?就是讀一個相關科系的研究所。那我覺得這個真的是一個蠻難回答的問題。主要是看你未來是想要在台灣還是在國外!因為我知道在台灣,台灣的文化就是真的蠻看學歷,如果你過去是零相關工作經驗的話,然後你又沒有相關的科系的學歷的話,其實真的就會蠻難進入這個領域。如果是在台灣的話,我也不會很建議說你就去讀一個資工研究所,因為那個太硬了,研究所兩年的時間,然後如果你申請上了,然後讀了可能半個學期後發現天啊自己真的不喜歡,可是你還有一年半。就是這整個就是一個我覺得是很浪費時間的一件事情。

我會覺得,因為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他們並不是打從心裡對這件事情有興趣。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對這件事情有沒有興趣,他們只是覺得好像軟體工程師就可以很輕鬆,很多人是因為這個點然後才想。可是,他們沒有很仔細去想過自己有沒有興趣, 也沒有去嘗試過!我的建議是先去試試看,你可能先去上一個線上的課程,可能一週兩週的線上課程你去感覺一下,因為那些課程裡面都會附一些 assignment 讓你回家自己做。你去感覺一下你到底喜不喜歡這件事情,因為搞不好你不喜歡對吧?!

如果你真的喜歡的話,你再去決定我到底要不要去讀相關科系研究所,再來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我已經有相關經驗,就是他在台灣可能本來就是已經是軟體工程師,可是他想要跳到國外。那剛剛我們有討論到其實到國外最困難的事情就是簽證,所以很多人大部分的人才會走留學這個 Path。因為畢業後會有工作簽證,那你就不會有簽證的問題。

所以大部分的人就會問說:那我如果想要去國外當軟體工程師,建不建議就是去讀一個國外的研究所?

這個話每個人狀況可能就不太一樣。我個人是沒有在這邊讀,我是直接過來。那我個人會覺得就是如果你在台灣已經有這個領域相關的經驗的話,撇開簽證這件事情不談的話,其實你的 skills 應該是可以無痛轉換到國外,因為這個領域大家用的東西就是差不多,唯一的差別就是可能語言英文部分,真的我就沒有辦法就是真的只能大家自己去加強,然後再來就是簽證的部分,那你說到底要不要為了一個簽證花兩年的時間跟學費去學一個你本來就會的東西,這件事情我是覺得蠻值得思考的!

因為其實像科技業的東西,技術迭代速度其實蠻快的,因為我很多在這邊讀 computer science 的就是認識的朋友們,我看過他們學校的 project 然後還有期中期末考試內容。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講真的都非常的基礎到不行,也就是說如果你在台灣已經有經驗了,你在這邊讀這個 program 其實我想很直接說你的收穫應該會是 0,因為學校教的東西真的都是非常基礎的,然後甚至有些是很舊的東西,因為學校教授他 pick up 新技術的速度不可能追得上業界。一定是業界先出來,然後過一段時間成熟了,然後可能才會慢慢導入學校課程裡面這樣子。

那你要不要花這個時間跟金錢去學一些你本來就會的東西,為了這個前程。這個我覺得大家可以思考,你願不願意做這件事情?如果你真的不想要花時間跟錢做這件事情的話,加拿大有蠻多簽證的方式就是除了一些什麼 MIA 比較困難,我有寫一些細節的簽證方式,working holiday 也是其中一種對就是可以讓你不留學也可以獲得的簽證方式,可以去看看這樣子。

關於英文口說的見解

J: 很多人會覺得英文口說到什麼樣的程度,或什麼樣的 level 才願意開口或去試看看英文面試。那我想問 Jamie 當初英文口說這一塊,有沒有一些見解?或是在實際跟公司的同事相處過後,才發現說英文是一個怎麼樣的體驗嗎?

噢懂懂懂了解,好啊。我可以分享,可是我覺得這個問我可能非常不準。因為我之前這個要從我研究所的時候說起,因為我其實我研究所的時候是中正,然後我們學校有一個叫做雙聯學位,就是我們學校跟美國的邁阿密大學是姐妹校。

我第一次開始認真要讀英文,是從托福開始,因為我想要拿這個雙聯我想要去密西根學校交換。因為那個雙聯的課程是你在中正讀一年,然後你在中正讀一年、然後在邁阿密讀一年,你付的學費是中正的學費。可是你到時候拿到幾個會是兩個 degree。

我覺得經過托福的訓練之後,其實你就很有感的發現你的英文真的是已經就是有很明顯的進步。那我雖然後來沒有去雙聯,可是我後來在碩二下學期的時候,我拋下指導教科跟論文我就直接去澳洲,然後遊學大概兩個多月。那個時候是我第一次真正的把我自己所學的英文,實際應用在生活上,所以我在澳洲的那兩個多月的時間,我其實就已經從不適應到適應英文、融入生活這件事情,那個是在研究所畢業前發生的事情。

我畢業後,開始自己講英文。我就覺得沒有那麼困難。因為過去已經很痛苦了,學了很多單字文法基礎,所以我後面在自己加強英文,我覺得學習英文曲線是這樣就是你一開始你會覺得很難很難很難很難。可是到了一個時間點,你就會開始往上,每個人應該都有這樣子的感覺,就是你要到那個點,你自學你就會很快。就是你已經開始熟悉這個語言,就像我們現在是講中文,然後你可能聽了一些中文的詞,然後你一開始不知道這個意思,那別人跟你解釋這個意思,你下一次再聽到這個詞我相信你 99% 就會永遠記得這個詞。因為這個已經是你的語言,那英文也是一樣。回過頭來就是所以我後來畢業之後,自己加強英文我就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然後,再後來我就直接就是到美商公司工作。那美商就是全英文,所以我在台灣的時候就已經蠻習慣英文工作英文開會這件事情。那回到你剛剛的問題要怎麼樣要說自己的英文程度是足夠可以到海外工作?其實非常簡單,你就想像你現在已經在國外工作。那國外工作會需要做什麼事情?就是英文開會嘛對不對。然後你可能會需要寫一些英文的 email、英文的 documentation。這些事情你就嘗試自己用英文做然後 presentation,也是你一定會需要你在國外工作你一定會需要 presentation,然後你就自己去找一個主題,不一定是要從頭做、不一定是要你讀會主題。就是如果說我是軟體工程師,我要介紹一個工具的分享,然後你就做這樣子的 presentation 用英文把這些事情全部都做完之後,你大概就會知道自己的 level 跟你所需要的英文那個程度中間到底落差在哪裡。

美國 H1B 越來越難抽(10-20% 中簽率),很多人慢慢開始考慮加拿大留學的選項,是不是因為加拿大留學後身份比較好拿,拿到身份後又可以去美國工作。

對。因為加拿大現在的政策就是非常非常需要年輕的勞動力,所以他們就是在廣收移民來加拿大。因為他們需要人,所以他們會從兩個部分下手,第一個就是找海外的人才就是像我們這種就是來國外工作,第二種就是自己生出海外自己生出他們國內需要人才。那就是透過留學,找這些 International students 來這邊上課,然後給他們一些指示讓他們畢業之後可以提供這個國家的所需這樣子,所以加拿大的初衷是希望你留下來。

美國 🗽 vs. 加拿大 🍁 vs. 台灣

生活體悟

J: 剛好提到加拿大跟美國對比。我相信我自己啦或是蠻多聽眾應該會想要了解說加拿大的生活情況,或是你平常有沒有一些生活上的體悟或心得可以分享。

我覺得加拿大生活方面,加拿大跟美國真的是差蠻多的,因為我去過美國好幾次,我真的每一次走在美國街道上,我都那種提心吊膽,很怕下一秒就被砍的,感覺就很可怕。那在加拿大的話就真的是不用太擔心這件事情,就是什麼種族歧視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然後,醫療的話,加拿大雖然是免費,就是除了牙科跟眼科這兩個是要自費,可是因為就是這兩個要自費,所以大部分公司通常都會幫你保。那可是就是因為醫療的話加拿大算是免費,所以就是有點被濫用,就要等很久這樣子。

生活方面,我覺得美國跟加拿大最大的一點差異就是,我覺得在美國你很容易就會覺得自己是 outsider,可是在加拿大我覺得不會耶。就是因為這邊大家都是外國,你在這邊你不會覺得,你不是這個圈圈的人。可是在美國,我覺得會因為我之前在台灣的美商待過(不是 amazon),我加入的時候,那間公司剛從美國進駐台灣不久,我們的 CEO 是美國人,很多公司的同事高層全部都是美國人。我們的 team 大概是 15 16 個人,然後在台灣就是一個印度、一個菲律賓、一個馬來西亞,然後一個兩個台灣人,其他全部都是美國人那邊的,所以我在這樣子的工作環境當中,我就有很明顯的體會到,例如說在開會前的 small talk 或者是一些線上的 activity 因為當時是疫情,所以我們就會有些線上的 activity,就是在跟美國同事相處的,這些 moment 我就很明顯的感覺到我們就是很不一樣的 culture。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講,反正你就會很明顯感覺到我們不是一體。可是在加拿大,我在這邊跟同事的相處,就是你會覺得自己沒有被排除在外的感覺,因為這邊就很多人種這樣子。

J: 很主觀但我覺得很真實!感覺加拿大有個文化大熔爐的感覺。

薪資水平、生活情況

J: 我相信也蠻多人想知道,加拿大的薪資水平跟台灣甚至跟美國,到底有什麼這樣的差別?如果我做一樣的工作,到加拿大做會更有錢嗎?

我給大家一個參考 level,就是一個很平均的啦。因為加拿大很大,然後每一個省都不太一樣這樣子,那就我自己就是全職工作經驗五年,我這樣子看下來在 Toronto 多倫多平均年薪大概會是在 13 萬到 16 萬加幣左右(大概是 200~300 多萬台幣)或是甚至多一點這樣子,可是稅真的蠻重!加拿大這邊的稅跟台灣一樣就是有個基準,你超過某一個基準你的稅率會跟人家不一樣。

我自己的話,我的稅大概是快要到 40%,我相信美國應該沒有這麼高吧?所以,蠻常聽到有人說雖然賺的多,但是能存下來的不一定會很多。就真的沒有說在這邊就存的比較快,很多人就會覺得說在國外好像賺很多,然後就抱著賺錢的心態來,如果你要抱著賺錢心態應該要去美國、不要來加拿大,來加拿大是要就是享受 work life balance 的。

工作環境:薪資、稅後收入、工作文化、同事相處等比較

J: 那 Jamie 因為現在在加拿大工作也大概兩年,想要了解 Jamie 對於可能台灣跟加拿大的工作環境,比如說薪資、稅後收入、工作文化、公司文化或是同事相處等等,有沒有一些比較?

哇真的太多了!我覺得每個方面全部都不一樣哈哈哈哈。因為我覺得台灣公司(撇除美商不談)因為美商真的就是比較美商的 culture。如果真的是在台灣的公司的話,我覺得在 culture 上面真的很大不一樣,薪資是一點。可是薪資這方面,我並沒有覺得說在加拿大就會比較富裕還是怎樣,因為畢竟這邊消費也比較高、然後稅也比較重等等,這個是非常主觀的。薪資方面的話,如果你在台灣已經有辦法年薪 200 萬台幣以上的話,你來加拿大扣除這邊高稅、高消費,其實你在台灣存的可能反而會比較快,不一定。每個人的生活 style 不一樣,這個是我自己很主觀的感覺這樣子。

加拿大雖然表面看起來薪資較高,但生活消費也高,加上高稅收,對許多在台灣半導體大廠年薪已達兩三百萬以上的人,在加拿大並不一定能存的比在台灣快,但因工時較短,生活品質則高出許多。

Culture 的方面,我覺得這邊他們的公司老闆比較會相信員工,例如說:在台灣都會有打卡的文化,然後你工作做完,你一定要待在辦公室然後可能要等時間到才能走。可是這邊完全就不會這樣,這邊就是所謂責任制,就是你也沒有一定要進辦公室,工作時間就非常的 flexible,你只要在一個 sprint 結束之前,你可以把你被 assigned 的 task 做完就好。其他時間你人要在哪裡、你要做什麼事情等等都沒有人管,主要就是 meeting 的時候要上線。這些是薪資還有公司,然後 flexibility 的一些差別。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

講到這個我也很想分享,我前幾天才跟 Oli 討論。就是加拿大跟美國我覺得最大不一樣的地方是:加拿大其實是社會主義,然後美國是資本主義,就是有錢的人可以很有錢,可是窮的人他真的就是真的非常窮、很可憐;可是加拿大不會,加拿大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就是我覺得政府做的事情就是劫富濟貧,就是像我們真的就是繳很多稅。然後社會一些比較底層的人,他們其實在這邊可以受到蠻好的照顧,因為他們就是可以拿很多補助,然後以及政府的 benefits。所以在這邊有能力的人其實富不起來,然後在這邊底層的人其實也不會低到哪裡去。這件事情可以從蠻多加拿大的一些政策就可以很清楚的去看到,因為像美國學校一些常春藤的名校什麼都很貴,可是加拿大沒有,加拿大這邊的名校最好的就是 UT、UBC、MACU,這些名校他們國內學生要讀其實完全沒有到很貴,然後這邊的教育是你從小到高中畢業是全免,真的是全免就是公立學校全免,然後私立學校的話我就不太確定。可是,大部分的家長都會送公立學校,因為公立學校的教育資源,加拿大政府盡量做到非常平等,這邊就是一切全部都講求平等就是不會有那種什麼教育菁英。

加拿大相對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有公平的學習資源,不想要造成一些你有錢,然後你就去讀一些很好的學校,那很好學校就給你一些好的資源。然後你就比較很容易出社會之後,變成菁英、社會上比較高等那一層,這個是我覺得在美國非常容易發生的事情,就是可能大家都是這樣就是,你很明顯看到每個人都在家庭階級複製,可是在加拿大不太會有這種情形。

加拿大健保他們也是會幫外國人(即使還沒有身份的外國人),比如說拿到工作簽證的外國人,他們也可以保護,對你只要有工作簽證就是你在這邊就是享有一切所有加拿大的資源。醫療真的是全面,這是免到很誇張的就是這邊的服務真的是很好。好到我們公司的人資長前年還是去年年初他就懷孕,然後他放了一年的假到現在還沒回來,而且他是全薪喔!全薪有一部分是公司的福利,然後有一部分是加拿大。就是你在這邊懷孕生小孩,全部住院費用什麼,你可以想到真的是全免。然後,你在這邊如果出了什麼意外車禍還是幹嘛的,你在這邊的手術費用全免、住院費用免,然後住院期間的伙食真的就是全免這樣子,我覺得很誇張,怎麼可以一個國家醫療做到這樣,然後後來想想:啊!來自我們的高稅收。

來這邊單身完全不划算,如果你有家庭、有小孩就會非常划算,就是這個跟稅有關係,然後以及如果你們有小孩,你們在這邊小孩的教育就是到高中畢業真的是全免,然後還有牛奶金可以買,就是在這邊你在單身,你真的就是在幫這些家庭繳稅,你就是在養這些家庭,因為你就是付了很多稅,然後你自己全部都享受不到。在這邊真的一定要有家庭才可以拿回這些 Benefit,就社會主義就是這樣。

J: 感覺很多台灣想要做的政策,加拿大都做成功了,比如 0~6 歲國家養,對嗎?

對。然後這邊的退休福利,什麼真的也都是做得蠻好的啦!但就是稅就很重啦。

J: 那今天非常謝謝 Jamie 到 Jason 學長的職涯資料夾,跟我們分享海外求職、還有什麼時候轉職、軟體工程 career path。那希望大家聽完這集都可以對自己的不管是出國留學,或是出國求職或是下班時間的時間管理等等都有所收穫!

補充:醫療全免、加拿大工作移民、所得稅

Podcast 中有討論到的幾個問題,補充與更正一些細節:

– 醫療全免這件事

因這幾年人口暴增,醫療資源負荷不堪,因此如果要看專科都要等 3~6 個月或以上⋯(但平常小病看家庭醫生還是蠻快的,我自己的家庭醫生是當天打電話最快當天就可以看,如果當天滿了,最晚隔天也都可以預約到)

– 為什麼加拿大會接受一個外國人的履歷?

想要更正一下:大部分產業其實還是蠻注重申請者有無加拿大當地工作經驗,但我自己感覺在技術含量較高的職缺,那個注重的程度會偏小一點點這樣。(e.g. 我們公司在 hire sales 時就會很注重 candidate 有沒有當地 sales 的經歷,但在 hire developers 時則沒這標準)

– 關於加拿大留學 ⮕ 畢業後工作 ⮕ 申請移民

這條 path 已經不像過去這麼容易了,過去廣開學程、吸引國際才移民是因為加拿大很需要年輕的勞動力(且是藍領的缺遠大於>白領的缺),但這幾年外來人口實在太多了,現在要找白領的工作很困難了…

– 中間口誤說所得稅繳快到 40% 的部分,實際上是 30% 初,再加上公司幫預扣掉的 RRSP 和一些雜項等總共約近 40%,想知道自己薪水到底大約會被扣多少稅可參考 Income tax calculator Canada: https://ca.talent.com/tax-calculator

– 最後英文口說怎麼加強那段,我似乎沒提供什麼有價值的建議但之前有寫過一篇相關的文章,給大家參考。


留學&求職資源彙總

  • 💰 雅思 IELTS 報名 $500 折價券:「點我」填寫問卷即可領取
  • 🎯 OfferLand 落點分析:「點我」獲得精選留學顧問免費諮詢一次!
  • 📚 我寫的電子書:「輸入優惠碼:blog100」獲得履歷、SOP 文書、英文面試攻略專屬折扣

我架設了「OfferLand 留學申請落點查詢系統+留學&職涯平台」,累積 5,800+ 用戶、300+ 文章、4,500+ 申請落點數據!點進來查詢落點&閱讀乾貨,探索最友善的論壇,留學生&新鮮人都在 OfferLand.cc 上討論~

(如您正使用 IG 瀏覽本網頁,請在瀏覽器輸入網址 offerland.cc,以免無法用 Google 登入)

👉🏻 歡迎 加入 OfferLand LINE 好友,獲得個人化落點訂閱推送!


歡迎收聽我的 Podcast「Jason 學長課後自習室」~

在這裡,我將用輕鬆的對話收錄留學&職場上各式各樣的精彩故事 無論是正在探索的學生、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還是正在尋求職涯成長的專業人士,相信每一集都將讓你有所收穫!

大家不僅能隨時隨地進入自習室,探索其中的故事、學習新的技能和獲得見解,也能與我一起高效成長、闖蕩職涯! 無論你是想尋找職場撇步,還是渴望聽到真實人生的故事,「Jason 學長課後自習室」都將帶給你輕鬆、有趣和實用的內容 快來點開每一份筆記,與我一同探索職場的無限可能!


我的 Instagram (@jason_career) 平時會分享更多高效成長、外商職涯、留學申請等内容。
一起為履歷加分、在人才市場脫穎而出!歡迎大家追蹤、找我聊聊!

1 thoughts on “不留學也能去加拿大工作?台&加科技業工作經驗+轉碼心路歷程!ft. Jamie (Podcast 精華)

  1. zz says:

    薪資的部分不用吹牛吹成這樣,你說你要繳到40%?那是在年收 $300,000 左右,然後還沒有購買 RRSP 以及任何節稅措施情況下要繳的稅,不要拿 Marginal tax rate 來嚇人或是澎風自己的薪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